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遠忠 周 欣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農村家庭教育出現了令人欣喜的發展趨勢。但是,由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落后于經濟的發展,淡漠了家庭文化建設,農村家庭教育也存在著令人憂慮的問題。因此,農村許多教師認為農村學校教育處于孤立的境地,不利于學校教育的開展,故而大失信心,這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是極為不利的。本文將從農村實際出發,對農村家庭教育談一些粗淺的認識,以期望對農村家庭教育及提高農村教師積極性有所幫助。
  
  一、現狀
  從總體上看,農村家庭教育存在著下列現狀。(1)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可謂花樣百出。有自由式的、保姆式的、暴力式的、誘導式的等。(2)不同經濟收入的家庭對家庭教育有著不同的認識。在經濟收入相對較高的家庭中,80%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應主動與學校教育配合,與教師的步調一致,共同管理孩子;在經濟收入處于中等的家庭中,則只有60%的家長認為應主動與學校配合;而在低收入家庭中,只有30%的家長認為應主動與學校教師配合。(3)家庭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給學校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在眾多的農村家庭中,有的家長農閑時熱衷于打撲克、打麻將,對孩子學習過問較少,有的甚至不過問,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一無所知,從不主動與教師聯系、交流,了解孩子情況。更有甚者,認為讀書不如掙錢,只要有了錢,什么都有了……所有這些,都給農村教育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二、問題
  (1)普遍沒有形成家庭教育意識、教育觀念落后。農村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將孩子撫育成人,能否成才關鍵靠孩子自己。因而對孩子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沒有明確要求,認為“樹大自然直”。如在孩子的讀書問題上,抱著能讀就讀,讀到哪里就哪里,不苛求孩子上大學,也不望孩子讀書學知識養家致富,讓孩子讀書只是順應形勢。不少父母說是為了“還債”,讓孩子讀完初中就算是還清了債。在許多父母眼里,孩子教育問題遠不如家庭經濟重要,認為一個人的能力以房子為標準,有多大的本事就看你能造多大的房子。所以,越是貧困的家庭,家長對孩子越放任。尤其近年上大學要交很多學費,大學畢業后又不分配。不少家長于是就算起了經濟賬,覺得高中、大學費用至少也得六萬元,工作找不好,還不如不讀。留這些錢無論是給兒子造房子還是為女兒買嫁妝,都很對得起孩子了。從抽樣調查中發現,農村家庭教育與家長認識及行為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第一,有的家長知道家庭教育而不知道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長的確知道家庭教育相當重要,有利于孩子成長,但是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例如,在孩子做錯事或說錯了話時應該怎樣進行教育才是科學的,當孩子成績下降時應該怎樣對待,特別是當孩子早戀時應該怎樣處理等問題上,他們都束手無策。第二,知道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知為什么這樣教育。農村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合理的、科學的,但是在理論上卻是模糊的,相對滯后的。比如,在有些家長中,問他什么叫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時,他們是什么都說不出來。第三,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行為上完全是空白。在農村部分家庭中,對家庭教育相當陌生,理論上根本沒有一點認識,就是在行為上,也是極其不合理的,他們有許多教育的行為是與學校教育背道而馳的。(2)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著嚴而無格、寬而無度的偏頗,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信服“不打不成囂”,“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思想。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或因某件事做錯了,父母就責罵、懲罰,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更是如此。還有不少家長把打罵這種方式看成是關心孩子,打罵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則遷就溺愛。在農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多是男孩,許多父母把傳宗接代及自己養老的責任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同時也把擔心、溺愛、恐懼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了,于是常常出現“寬而無度”的現象。概括起來,農村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放任式教育。在農村家庭中,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放任式的,特別是對男孩子,由于長期以來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導致對男孩子較為放任。他要什么就給什么,想怎樣說就怎樣說,要怎樣做就怎樣做,這就導致孩子是非不分,美丑不分,做事說話沒有原則,不講分寸。第二,暴力式教育。在農村,有相當部分家長仍保留著陳舊的家長作風,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爹媽,孩子理所當然應聽父母的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認為“豆芽長齊天都是下飯菜”。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父母說一,你就萬萬不能說二,否則你就是不乖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是要經常被罵和被打的。第三,重德輕智式教育。在農村中,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是要教會他們做人,懂得人間禮儀,會待人接物,而在科學文化知識上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能學多少算多少,不學也無所謂。第四,重智輕德式教育。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考試分數高,能考上高一級學校就可以了,而道德方面則沒有任何要求,便導致一些學生雖然成績不錯,但不曉人情世故,不會關心人、幫助人,不會與人交往,口語表達能力極差。即所謂的高分低能。第五,保姆式教育。農村中一些家長成為孩子的保姆,孩子的吃、穿、住、用等簡單生活,都全部負責,如簡單的做飯、洗衣服等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養成了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毛病,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依賴性極強。(3)待已寬、對子嚴。現在農村中許多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知識少、素質低。另外,不注意言傳身教,農閑時近半數家庭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長則是打撲克、搓麻將。家長不注意自己形象,影響了對孩子教育的效果。(4)家庭教育不利于學校教育。農村家庭教育與學校之間存在著一些不相協調的地方,在學校,老師教孩子應該這樣做,在家里,家長則要求孩子那樣做,老師一套,家長又是一套,弄得孩子不知聽老師的好,還是聽家長的好。這無疑給學校教育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三、成因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1)農村家長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在調查中發現,對家庭教育一無所知、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的家長,大多數文化水平低。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因此,農村家長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必然導致家庭教育滯后。(2)對外界信息聽之任之。農村家長對在外界獲取的信息,缺乏科學的和必要的分析,有一種“順風倒”的思維習慣。例如,有人說他家兒子到沿海打工發財了,于是回到家中就讓自己的兒女也外出打工;有人說,現在大學畢業又不包分配,花了錢還找不到工作,于是,大家就不愿讓孩子繼續上學了。凡此種種,都是造成農村家庭教育滯后的原因。(3)上輩落后家庭教育的延續。由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家庭教育中一些落后的思想、方式、方法都將會對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家長常說:“想當年……”,“在我小的時候……”等這種形式來教育孩子,給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打上了上輩落后家庭教育的烙印。(4)農民收入的制約。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家庭教育。有的家長很希望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但由于經濟收入有限而只能是想想而以,無法實現。有的想為孩子買課外書、復讀機……但由于受家庭經濟收入所限,也只能是空想。(5)農業生產仍是手工勞動。在貴州農村,農業生產完全是手工勞動,農民們早出晚歸,整天忙著農活和家務,故而沒有充足的時間顧及孩子的學習和教育。
  
  四、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農村家庭教育的滯后性無疑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形勢,怎樣提高農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1)增加農民收入。物質是基礎,物質決定意識。在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有關部門應把家庭教育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積極開展有利農村家庭教育發展的各種活動。努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只有衣食無憂的條件下,才會去思考、參與各種有利于自身和下一代發展的活動。(2)提高家長的知識文化水平。家長的榜樣作用,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深刻的教育因素。家長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長的知識文化水平,可以優化家庭教育的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極為有利。同時,應特別注重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在農村家庭,基本上還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為主要管理模式,未成年孩子與母親接觸的時間多,所以,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教育更大。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所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提高母親的素質,通過母親發展自身的教育藝術,以幫助教育孩子,無疑是搞好農村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3)鼓勵創辦農村家長學校、家長培訓班。對孩子的教育,許多家長感到力不從心,他們對教師說:“本人水平有限,請老師嚴加管教”,如此這些,足以看出他們文化低、辦法少。而農村中的教師,文化水平高,是懂得教育的人,并且學校有學習場所、教學設備等有利條件。同時,老師又了解學生,了解家庭教育現狀。因此,在農村學校創辦家長學校、家長培訓班是最為合適的。另外,學校還可以利用召開家長會、搞家訪等各種活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183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