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分析與療效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與療效。方法本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將56例患者遵循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傳統開顱手術)和觀察組(血管栓塞介入治療),28例/組。將兩組腦動脈瘤患者的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MMP-2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對。結果 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2.86%)高于對照組(P<0.05);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治療后的MMP-2水平、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五項數據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應用在腦動脈瘤患者中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康復和預后效果的改善,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腦動脈瘤;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傳統開顱手術;MMP-2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206-04
腦動脈瘤(cerebral aneurysm)指的是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1],是較為常見、多發的腦血管疾病,若是腦動脈瘤患者腦內部出現破裂出血情況,會加重頭痛癥狀和病情[2],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時救治腦動脈瘤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優勢。外科手術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有效方法,但是傳統的開顱手術具有創傷大、不利于術后康復等不足[3]。近年來血管栓塞介入術在臨床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為了分析該術式的效果,擇取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我院收治的腦動脈瘤患者56例開展本次研究,以傳統開顱手術為對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本院收治的腦動脈瘤患者56例,病例選取時間: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遵循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觀察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腦血管CT成像檢查被明確診斷為腦動脈瘤;無相關手術禁忌證;依從性良好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存在其他腦部病變的患者;在參與本次研究前接受過單獨內科治療的患者。
觀察組(n=28)男16例,女12例;年齡41~71歲,平均(55.3±3.9)歲。瘤直徑0.60~2.48cm,平均(1.22±0.46)cm。Hunt-Hess分級:0~II級18例,III~IV級10例。前交通動脈18例,后交通動脈8例,其他2例。對照組(n=28)男18例,女10例;年齡42~72歲,平均(55.4±3.9)歲。瘤直徑0.63~2.51cm,平均(1.32±0.52)cm。Hunt-Hess分級:0~II級17例,III~IV級11例。前交通動脈16例,后交通動脈9例,其他3例。本次研究方案已提交至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已獲得批準。對照組及觀察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根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腦血管CT成像檢查結果對病情進行分級。
本組(對照組)實施傳統開顱手術,予以氣管插管全麻,根據檢查結果明確動脈瘤的所在位置、瘤體大小以及分級情況,指導患者選擇相應的體位。經側裂入路打開骨瓣,充分暴露動脈瘤,將動脈瘤分離。放置動脈瘤夾進行夾閉,以阻斷瘤體血供,進行止血處理,對動脈瘤夾進行調整,確認無出血情況后將顱腔關閉。
另一組(觀察組)實施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對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全身肝素化,靜脈泵入尼莫地平。在患者股動脈位置采用Seldinger技術進行穿刺造影,在明確動脈瘤具體情況后,進入動脈瘤,將適合的彈簧圈放入到動脈瘤腔內,之后釋放彈簧圈,直至動脈瘤腔內被彈簧圈完全填塞。術后對穿刺點進行壓迫,待無出血現象后,加壓包扎。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予以尼莫同、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再予以抗血小板藥物。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觀察兩組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效果,判定標準[4],1顯效標準:臨床癥狀在治療后消失且神經功能復常,術后影像學檢查顯示瘤體消失;2有效標準: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均得到較好地改善,術后影像學檢查顯示瘤體體積縮小一半;3無效標準:臨床癥狀、神經功能在治療后無明顯變化,1-無效概率=臨床總有效率。(2)檢測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檢測方法:在治療前1天和治療后清晨采集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的外周靜脈血3mL,保存在干燥試管中,置于37°C水浴中,時間為5min,進行離心處理,將上層清液保存在零下20°C的冰箱中。使用HTS7000型酶標儀(由PERKINELMER公司提供)以及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進行測定MMP-2,嚴格根據說明書進行各項操作。(3)記錄兩組腦動脈瘤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4)記錄兩組腦動脈瘤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軟件SPSS21.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數據為64.29%,明顯是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MMP-2水平比較
兩組腦動脈瘤患者治療前的MMP-2水平進行比較差距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治療后兩組的MMP-2水平同治療前進行比較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MMP-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中僅出現1例發熱,發病率為3.57%;對照組腦動脈瘤患者中出現感染2例,發熱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2,P=0.043)。
3討論
腦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腦動脈瘤形成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動脈硬化、感染、創傷等,腦動脈內腔異常擴大導致腦動脈管壁局部出現先天性缺陷、腔內壓力增高,引起囊性膨出。腦動脈瘤的形狀以囊狀、梭形為主,在任一年齡段均可發病[5-7]。該病以惡心嘔吐、劇烈頭痛、頸部抵抗、腦神經麻痹等為主要臨床癥狀,會引起蛛網膜下出血,因此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腦動脈瘤出血的病情程度不一,臨床上一般Hunt-Hess分級法判斷病情,從而選擇造影和手術時機。
傳統開顱手術(動脈瘤夾閉術)是治療腦動脈瘤的常用術式,臨床療效受到肯定,其能夠有效清除病灶,通過腦組織自然間隙來分離腦組織,將動脈瘤充分顯露,再夾閉動脈瘤和腦血管連接處,達到治療目的。開顱手術需要暴露顱腦腔內組織,手術創傷大且暴露范圍大、手術時間長,會增加顱腦腔內組織感染風險,提高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8-10]。
近年來隨著腦部外科技術、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動脈瘤栓塞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無需打開患者的顱腔,其利用血管內栓塞技術能夠有效縮小瘤體的體積甚至消除瘤體,減少腫瘤血供和出血量,另外手術視野清晰廣闊,能夠提高手術的精確度和瘤體的切除率,降低瘤體破裂發生率,減少損傷和縮短手術耗時,臨床安全性較高[11-14]。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86%,比對照組高出28.57%(P<0.05),證明了血管栓塞介入術的治療效果優越,有助于致殘率和病死率的降低;MMP-2能夠對細胞外基質中的各種蛋白成分進行降解,對組織學屏障進行破壞。MMP-2水平在各種刺激下會出現高表達。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治療后MMP-2水平(20.11±6.05)ng/mL低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這表明血管栓塞介入術相較于傳統開顱手術對腦動脈瘤患者的手術刺激更小,能夠降低腦動脈瘤的復發率;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的手術時間(61.44±5.17)min、術中出血量(106.75±15.62)mL、術后恢復時間(7.26±1.03)d同對照組相比更具優勢,說明了血管栓塞介入術具有手術耗時短、創傷小、出血量少和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勢,加上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57%)更低,表明該術式的安全性高,能夠提高腦動脈瘤患者的預后效果。另外曹彥鵬[15]在《血管栓塞術及顯微手術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和安全性》一文中提及,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療的觀察組腦動脈瘤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00%、治療后的MMP-2水平為(20.03±6.35)ng/mL,同本文數據相比差別不大,證明了本次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均較高,臨床說服力強。
總而言之,同傳統開顱手術進行比較,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和預后情況的改善,適合推廣應用在臨床中。
[參考文獻]
[1]呼鐵民,楊立軍,孟杰,等.顯微手術夾閉及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高分級大腦中動脈瘤破裂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30):3671-3674.
[2]趙心同,李真保,方興根,等.手術夾閉與血管內栓塞對大腦中動脈瘤治療效果的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1):8-12.
[3]蘇優勒,竇長武,張占普,等.開顱手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6):42-43.
[4]王占福,趙菲菲,邢德廣.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12):1289-1291.
[5]張明宇,李欣欣,周楊.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7,9(9):117-118.
[6]梁世行,劉成輝,陳旭,等.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不同情況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療效[J].新醫學,2017,48(3):173-177.
[7]胡新永,來海鷗,姬利,等.夾閉及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血管痙攣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7,34(1):100-102.
[8]張茂,陳建龍.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1):2135-2137.
[9]石鳳超.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3):46-48.
[10]徐江林,張憲哲,李永豪,等.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臨床對比研究[J].河北醫藥,2016,38(24):3755-3757.
[11]巴特爾,徐亮,李楊.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遠期隨訪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3):86-87.
[12]張睿,陳燦中.開顱夾閉與血管介入栓塞術治療老年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Z1):299-300.
[13]曹彥鵬.血管栓塞術及顯微手術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2):160-162.
[14]尤雪梅,孟軍鵬,侯有榮,等.不同血管介入治療方案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12):2318-2320.
[15]任紅崗,梁建榮.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3):2835-28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