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重視作文教學是國文教學的傳統,歷代文人騷客的名篇佳構無不緣于深厚的國文根基及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新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比欢F實狀況卻與寶貴傳統及《標準》建議大相庭徑。小學生作文素質之低下已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見作文害怕,不會寫作文的學生比比皆是。這一嚴峻現實主要是因為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沒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那么,怎樣較科學地理解小學作文素質的涵義?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適應新世紀發展要求的素質教育?怎樣才能較合理地評價小學生個體及群體的作文素質發展狀況?本文擬就上述問題作粗淺探微。
一、樹立科學的作文素質觀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前提
1、小學作文素質是觀察、思維、表達的三位一體。
《標準》建議,“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睂W生的表達能力即是寫字中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是一個內物外化的過程。而所表達的內容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積累,也就是來源于觀察,觀察是外物內化的起始階段。思維則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它緣于觀察,出于表達,是觀察與表達的中介紐帶。積極觀察能力的訓練是小學作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開端,謂之“源”。豐富的思維狀態是催生“作文成品”的“自由內核”,是小學作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是求異性與想象力。良好的表達能力則是作文素質的最重要的體現,所謂有源之水,形成瀑布,始蔚為狀觀也!小學作文素質來源于觀察,催生于思維,始發于表達。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是小學作文素質的三位一體。
2、小學作文素質是具體內容與真情實感的相輔相成。
小學作文離不開具體內容。寫一段話或者寫一篇文章,內容都要具體,不能說空話。譬如記敘文,一般都應交代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要情節等。即使是一句或幾句話的片斷式訓練,也應交待清楚誰干什么或怎么樣,要讓他人從習作中看到東西,想到東西,即所謂“言之有物”。有人認為,小學作文有“具體內容”就行了,所謂“真情實感”無所謂有無,此乃大錯特錯。“真情實感”并不是無謂地拔高小學作文的“情感因素”,只是要求學生寫真事,寫真有可能發生的事,寫真實的感受,寫出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說假話。而且,對學生習作中的“真情實感”的要求也應是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古人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情之多少,將與風云并驅矣!”就形象地說明了情感因素在作文中的重要位置。如果說“具體內容”是小學作文素質的實體,那么,“真情實感”則應是小學作文素質的靈魂,二者只能是小學作文素質體系中相輔相成的統一體,不可偏廢其一。
3、小學作文素質是能力訓練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
素質教育是人文教育,旨在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通過均等機會的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及科學文化素質、實踐技能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小學作文素質教育也應不無例外地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與技巧,通過一定方式的訓練,使學生能具備基本的口語表達與書面表能力。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稑藴省访鞔_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梢姡W作文教學也應不無例外地積極實施人文教育。但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小學作文素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因素被很多教育者忽略、遺忘。他們僅把作文素質片面地定位于“技巧”訓練的低層次范疇,而沒能升格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體系”中。起興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雖有其局限性,但在時下的中國小學作文素質教育大潮中自有其強大的精神力量。傳統作文教學中的遣詞選句、謀篇布局等技巧訓練,嚴重束縛著學生的思想,滯礙著學生個性的張揚,這與素質教育的宗旨顯然相背,但作為作文教學的基本方略又不能偏廢。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便是高舉“人文”大旗,積極為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的環境,指導學生寫自己寫他人、寫生活寫感受,努力寫出作文中的那個“自我”。顯而易見,科學的小學作文素質既是能力的訓練,又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是兩者的有機融合。
二、構建開放的作文素質教育體系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
1、遵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原則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歸屬于語文課程體系中,一至二年級沒有作文課,三至六年級每周兩節。部分條件較好的學校只是小量地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等作文教學改革。這種課程體系早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稑藴省钒磳W段明確提出了低、中、高三段的作文教學的具體目標與教學建議。
1-2年級寫話、3-6年級為習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幾個最佳的智力發展期,即三至四歲(幼兒期)、七至八歲(小學一二年級)、十四至十六歲(初、高中期),《標準》的目標與建議正是按此提出的。并且從小學一、二年級起即開始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作文素質,這樣小學畢業時,絕對不會出現那些“尾巴靠腮”或者“流水帳”式的作文了。小學生的語文素質、表達素質、寫作素質、邏輯思維能力均能得到扎實的訓練,人文主義觀念也能得到相應的培養。
怎樣科學地設置小學作文課程?愚見以為,低年級應著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寫話能力的訓練,為此,一年級每周按教材要求外也可安排動畫復述課,先放5分鐘左右的動畫片,然后,安排學生復述動畫內容;二年級則應將學生的注意力由動畫引入到現實生活中來,每周可安排“我的昨天”等口語描述課,要求學生把昨天的經歷描述出來講給老師和同學聽,看誰講得最逗人;三、四年級每周也可安排一些片斷記敘,詳細程度、字數、用詞量等要求可在四個學期內逐步提高,教師提供一個生活情節,要求寫出其中某一細節的具體過程;五年級可在謀篇布局上稍下功夫,這一階段,應重視課本范文的講解與評析,特別應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的賞析;六年級應安排習作課,以技巧訓練為主,突出片斷的精彩描寫,注重立意、題旨、情趣的指導,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味道,盡力寫出“自我”。當然,這只是相對于同層次水平而言,絕不能無謂地拔高到初中乃至高中層次的要求。 2、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
馬克思主主文藝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睂W生作文雖然不同于文學創作,但習作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環境。《標準》也強調,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要指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小學作文教學的一個明顯問題便是遠離生活,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中樓閣。筆者以為,指導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要求學生細致地描述生活、引導學生努力地想象生活才是學生真正的寫作生活。
認真觀察生活是寫出作文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地培養與訓練學生良好的觀察力?,F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認為作家觀察力好比是“一種透視力”,能在任何情況下測知真相,揭示那不斷瓦解、不斷重新組合的社會。一節四年級作文課上,老師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已提前觀察)寫出媽媽的手,有一個學生寫道:“媽媽有一雙手,左手是五個指頭,右手也是五個指頭,兩手共計十個指頭,媽媽的左手心中經常冒汗,我問她是什么原因,她說不知道?!弊x了以后,讓人忍俊不禁,正常人誰不是十個指頭?正常活動時,手心都會冒汗,可見,這個學生觀察的只是一般的生活,或者說,觀察力較差,再去問問同班學生,原來是老師布置觀察任務時,根本沒有什么要求,只是說,“讓媽媽把手伸出來給你看看,左右上下都看看,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边@是什么作文指導!要想學生寫出好的作文,教師必須把好入口關,要認真地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切入點、次序、重點、不同點并及時附寫自己的感受,要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方位觀察,只有這樣,學生的觀察力才有可能逐漸地變成“一種透視力”。
細致描述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堅實基礎。觀察到的東西,怎樣說寫出來,是一門大大的學問。小學作文教育是人生作文教育中的起步階段,真實再現、細致描述是必須練就的基本功,是通向更高層次的第一關隘。怎樣才算是真實再現?一言蔽之,就是什么東西都寫出來,不要嫌學生的文筆太羅嗦,筆者以為,羅嗦的總比寫不出來東西好。但是,都寫出來又必須與“流水帳”分開才能有真實再現的意思。怎樣分開?應該明確要求學生:認為重要的,多寫幾筆,不重要的,一筆帶過,將所記事(物)的原因、時間、主要經過、基本狀況等都交待清楚了,不就不是“流水帳”了嗎!
努力想象生活是寫活作文的必由之路。
優秀的“神品”作文,貴在一個“活”字,訓練寫實性基本功的同時,還必須在“活”字上大做文章,這是體現小學作文素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譬如練字,專學顏體,即使用盡一生功夫,寫得非常逼真,也還是“顏家軍”中的一員,錢南園、何子貞即是。作文何嘗不是,缺乏個性、失去想象的作文無疑是沒有生命力的。魯迅先生曾驚嘆孩童的想象力,他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可見,創造和想象是孩子的本能,無拘無束地放飛創造與想象是孩子的“專利”。
阿Q是魯迅基于當時的國民弱點想象出來的,生活中沒有這個真人,但又到處有他的影子,逼人警醒,催人奮進;“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身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前赤壁賦》是蘇子瞻基于山水與人生想象出來的,又給歷代讀者以無窮的想象力與美的享受。因此,作文教學通過續寫故事、自編童話、一題多作、未來的**等形式來啟發學生大膽想象、縝密構思是很有其必要的。
3、切實重視并改進范文的指導與賞析
傳統作文教學往往與語文課的寫作指導混在一起,既象作文課,又象語文課,不倫不類,形同花瓶而已。愚見以為,作文教學中的范文指導與評析方式應該來個“大換血”,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的主角。
請看這樣一節作文指導課:同學們,還記得昨天學的《今天我喂雞》嗎?你對“小老鴰”印象怎么樣?想想看,誰先說……那么,作者和“小老鴰”熟不熟悉?(學生大笑,當然熟透了),作者是通過哪些來寫出“小老鴰”樣子的呢?……對了,通過它搶食時的動作表現來寫的。噯,“小老鴰”心里怎么想的呢?挨了批評,它又有什么感覺呢?假如你就是“小老鴰”,請把你心里的想法寫出來,好嗎?我們比比看,誰想得真象“小老鴰”!這節融指導與習作在一起的作文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學生竟寫出:“我想多吃點,快長大,好下蛋給主人吃,可主人就是不懂,因為我無法和他說話呀,真是冤枉!”此外,辟出專門時間進行古詩文背誦賞析,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大有俾益。對此,《標準》列出了專門的推薦“背誦篇目”,怎么背,怎么析,全由學生自己設計,根本不用老師操心,學生又很樂意,何樂而不為呢?
4、習作交流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的一個明顯缺陷是學生之間的習作交流幾近為零。當今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交流的社會,學生自身作文水平、技巧的高低固然有賴于老師的指導與自身的練習,但相互間的習作交流也必定能促進學生個體及整體習作水平的提高,因為這既是一個洞察未知世界、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機會,也是一個相互交流、促進、提高的過程。交流習作的時間主要還應安排在評析課內。交流范圍可以是小區域的,如同桌、前后左右、同組等,也可以是全班內的交流。當然,交流前,老師要有必要的提示與要求,交流后,還應要求學生寫出百余字的感受,并指名當堂宣讀,老師點評。有必要提出的是,在老師批閱前,小范圍內定對象來個交流,老師批閱后,還是原來的對象進行二次交流,這樣的感受可能就不同了。
5、日記,絕不能偏廢
寫日記是傳統的訓練習作基本功的方法之一,通過寫日記,還能培養日記者嚴謹的生活態度與持之以恒的行為能力。日記更是學生接觸社會、感受生活、和諧人際關系、發展想象力的直接反映。但是,由于諸多不正常因素的制約與影響,近年來,日記在校園中已漸漸地消失。部分堅持寫日記的同學,只能將日記本悄悄地放在枕下或抽屜中,久而久之,心理活動記載的因素增加了,成了名副其實的“隱私本”,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征兆。作為教育工作者,既有傳授知識的責任,更有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良好行為能力的義務。如果說因為批閱日記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那么,完全可以改革批閱方法,思想開放些,膽子大一些,讓學生自己互批、交流去!教師每周定期定量抽閱,學生的興趣有了,心理活動開放了,習作能力提高了,有什么不好的! 三、積極的評價策略是鞭策學生自我奮進,不斷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推進劑。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應試教育陰影下的以分為本的評價機制,也已逐漸地轉向了以人的進步與發展為核心的與素質教育相配套的積極評價機制。關于評價,《標準》也是提出明確的建議,“實施評價,應注重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毙W作文教育中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也應不無例外地改進評價機制,推行積極的評價策略,以敦學生內省、奮進,逐步提高習作素質。
作文本的評語是教師與學生個體的直接交流,是對學生一次習作的直接評價。
過去,如果多到農村小學走走,隨手翻翻教師桌上的作文本,那么,看到的多是“已閱”、“*月*日”、“沒新意”、“有進步,再努力”一類的陳詞濫調。最近,再到農村小學去看看,變化大多了:“恭喜你進步啦!”、“第二節的‘* * '(某個詞)用得好,全班同學都要學習你用新詞的勇氣!”諸類的鼓勵性評語隨篇可見,但總的感覺仍然是套話多,針對性不強。愚見以為,小學作文評語要想真有實效,起碼應注意到以下幾點:首先是字跡工穩,一筆一畫,讓學生讀得明白,理解意思;其次是對癥下藥,激趣為主。“對癥”不單指問題處,也應包括閃光點,關鍵是,發現的問題,怎樣用合適的方式揭點出來,既讓學生明白接受,又能起到激發興趣、促其進取的作用。圈閱的“精典”,即要充分肯定又不能“捧”得過頭;再者是文筆簡煉、語句精當,個別處也可適當文言化,學生會有新鮮感的!
改進作文的評價機制,還應切實注意作文評析課中的評價性語言。
與作文本上的評語不同,作文評析課的評析對象是全班同學。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找出本次作文的共性,在共性上大做文章,用精練又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層次、有彈性地提煉出學生共同取得的成績。果真如此,學生每人都會對號入座,都認為這是在表揚他自己。請不要小看,這就是一種愉悅,學生的一種心理愉悅,對激發他寫作的自信心很有促進作用。在此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將最“杰出”的作文拿出來當堂讀一讀,張揚其個性,告訴學生這篇作文“杰出”在哪里,讓他們學啊,誰不想自己的作文被老師當堂宣讀呢!很多知名作家回憶自己小學時代的作文被老師范讀的情景時,臉上洋溢的仍然是當年的天真與自豪!至于那些“尾巴靠腮”或“流水帳”式的作文,不要吝嗇你的鼓勵與獎掖,認真地和他的上一篇對照對照,找出進步的地方,來個狠狠的表揚!古語說得好,“須知孺子可教,勿謂童子何知”,說不定你的這一表揚就能“揚”出一個“張樹人”、“李樹人”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