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良性氣道狹窄治療現狀及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提高良性氣道狹窄的治療有效率,本文結合各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本人的臨床經驗,從遺傳因素、炎性反應等方面,闡述了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病機制。其次,主要以保守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為例,歸納了疾病的治療方法,探討了良性氣道狹窄治療現狀及研究進展。
  關鍵詞:良性氣道狹窄;發病機制;保守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
  前言:良性氣道狹窄為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癥狀以呼吸困難為主,如未及時治療,易誘發狹窄氣道遠端阻塞性肺炎,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良性氣道狹窄患者中,10%~40%的患者,均合并支氣管結核,提示支氣管結核為誘發疾病的主要原因。發病后,及時給予治療,是減輕各項癥狀、促進病情康復的關鍵。
  1 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病機制
  1.1 遺傳因素
  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臨床研究發現,轉化生長因子TGF-β1,具有調節細胞生長之功能。該基因的多態性改變,易增加患者罹患氣道纖維化疾病的風險[1]。TGF-β1基因多態性改變,與遺傳存在聯系。當TGF-β1基因型為C/C型時,患者該疾病的發病率一般較低。當TGF-β1基因型為C/T時,氣道狹窄的發生率將顯著提升??梢姡覍兕净剂夹詺獾廓M窄者,應加強對該疾病的預防及重視。
  1.2 炎性反應
  誘發良性氣道狹窄的炎性反應,一般來源于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給予機械通氣的過程中,定植于口咽部位的病原體,可被帶入呼吸道,增加肺部感染發生的幾率。除氣管及肺部感染外,胃食管反流,同樣可參與至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病中。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即使氣管插管處于3h內,插管后,患者多核粒細胞數量仍可提高10倍左右。而該細胞的增加,將導致氣管黏膜出現炎性反應,導致良性氣道狹窄發生。
  1.3 機械性壓迫
  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生,與機械性壓迫有關,一般發生于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后。通氣導管套囊所處的位置,為良性氣道狹窄的高發位置。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與套囊所帶來的壓迫、摩擦有關[2]。TGF-β,功能在于對組織進行修復。套囊所帶來的機械性壓迫,將導致TGF-β表達上調,致使受壓部位肉芽組織細胞增殖。此時,患者局部黏膜低血氧癥狀將顯著加重,良性氣道狹窄發病。
  2 良性氣道狹窄的治療方法
  2.1 保守治療
  良性氣道狹窄保守治療所用的藥物,以紫杉醇為主。1997年,臨床首次證實了紫杉醇對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響。研究發現,應用紫杉醇后,機體血管內膜的形成將受到抑制,且作用時間長久。20世紀70年代,經皮冠脈成形術正式被應用于臨床,紫杉醇在治療冠狀動脈狹窄方面的療效,同樣被證實。除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外,紫杉醇在治療良性氣道狹窄方面,同樣具有較好的療效。紫杉醇具有親脂性強的特點,進入人體后,可被快速吸收,并抑制氣道細胞增殖。良性氣道狹窄患者,氣道多伴有瘢痕。隨著紫杉醇瘢痕細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發揮,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將明顯減輕。除紫杉醇外,絲裂霉素在良性氣道狹窄的治療中,同樣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絲裂霉素C為化療藥物的一種,進入人體后,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從而達到預防氣道再狹窄的目的,使疾病的治療有效率得到提高,使患者的預后得以改善。為改善疾病的治療效果,臨床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對不同的治療藥物進行合理選擇。
  2.2 介入治療
  良性氣道狹窄介入治療的方法,包括“直接擴張管腔法”、“氣道支架治療法”兩種。直接擴張管腔法,適用于由瘢痕所導致的氣道狹窄。要求借助支氣管鏡的輔助,通過球囊擴張的方式,達到擴張狹窄部位氣管的目的。但采用上述方法治療疾病,療效維持時間極其短暫,患者復發率高。此外,該方法對患者軟骨結構、功能完整性的要求同樣較高。因采用球囊擴張的方式治療疾病,具有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勢,故可將其應用到病情較輕者疾病的治療中。除球囊擴張外,經硬質支氣管鏡對狹窄部位進行擴張,同樣可達到減輕氣道狹窄的目的,且起效迅速。臨床研究發現,采用該方法治療疾病,安全性較強。但因需于全身麻醉下進行,患者軟骨結構必須保證完整。如瘢痕組織較為堅硬,擴張難度將有所提高,患者存在發生氣道壁損傷的可能。氣道支架治療,具有療效持久的優勢。但因需長期置入異物,患者遠期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較高。加之操作復雜,由肉芽組織增生所導致的新的狹窄極容易發生。
  2.3 外科手術
  行氣管狹窄段切除斷端吻合術治療良性氣道狹窄,能夠有效減輕呼吸困難癥狀,促進病情康復。治療前,臨床應首先采用支氣管鏡以及CT技術對狹窄段進行定位,并對其炎癥、水腫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手術方案,將狹窄段切除,并予以斷端吻合,使氣道狹窄問題得到解決。有學者在研究中,觀察了氣管狹窄段切除斷端吻合術治療良性氣道狹窄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后,17例患者中,共13例患者癥狀明顯緩解,氣道內鏡增加至(12.6±1.8)mm。術后,共4例患者發生再狹窄。導致再狹窄發生的原因,以肉芽組織增生為主。上述4例患者中,2例給予氣管支架治療,解除了再狹窄。通過對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觀察發現,所有患者均未見嚴重并發癥發生。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外科氣道重建的方式治療良性氣道狹窄,如存在氣道軟化問題,則軟化范圍一般難以確定。此時,不建議采用該術式治療疾病,以免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預后造成影響。
  結論:
  良性氣道狹窄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炎性反應、機械性壓迫有關。發病后,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保守治療、介入治療或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均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為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應加強對不同治療方法適應癥的重視,在此基礎上,于治療后,囑患者定期復查,以實現對遠期療效的評估。
  參考文獻:
  [1]劉文廣,李勇,何正兵.經電子支氣管鏡氬等離子體凝固聯合高頻電及冷凍治療氣道狹窄31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05):100-103+169.
  [2]陳興翔,林泉士,程玲芳.氣道內金屬支架置入術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重度良性中央氣道狹窄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12):4-6+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3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