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語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教育作為基礎階段的啟蒙,對于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而言極為重要,而從目前我國的小學教育實情來看,長期以來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模式多采取知識灌輸型方式,這對學生思維的成長與主體意識的發展而言存在制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對教學活動的開放性提高重視,確保教學質量與學生主體發展均有明顯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主體發展開放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之下,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去強化其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然而,從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依舊存在諸多問題而影響著學生的主體發展,比如教學內容陳舊,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脫離;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過于傳統,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1]而這一切實際上都與我們在教學中未重視學生主體意識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從而采取合適的教學模式去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在當前的素質教育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不能淪為形式化口號,需要切實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的兩者協調方面,依舊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1)教學內容陳舊。社會時代的高速發展,反映出教材更新的遲緩,許多教材的選用依舊以應試教育要求為基礎,與當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不相符,也給教師在教學與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方面提高了難度;(2)學生興趣不足。不同個體在興趣、性格、態度、思維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然而學校采用的教材、評價標準完全一致,并未兼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3)缺乏主體性培養。由于小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學紀律的把握難度較高,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不足,導致學生行為愈發處在被動地位,看似教學紀律變好,但也顯得教學氛圍沉悶。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小學主體發展的策略分析
1.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在小學眾多學科當中,語文屬于開放性較強的學科,并且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語文知識。所以,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如何從不同角度入手去對文章展開分析,在有效銜接各段落聯系的基礎上,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過去,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主導地位掌握在教師手中,這種方式在當今時代格格不入,原因在于現代人的信息獲取途徑不斷多元發展,倘若語文教學中依舊將知識點禁錮在教材中,則難以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覆蓋面。[2]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善于將教材中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提升,還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大量閱讀中去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比如,教師在講解《草船借箭》相關內容之后,便可結合教材向學生推薦介紹三國時代的其他讀物,讓學生對其中“暗度陳倉”、“空城計”、“火燒赤壁”等故事有深入了解,如此一來學生便能聯系故事背景對文章內容有更深理解,并且綜合個人觀點去看到三國時代的成王敗寇,其主體思維便在開放性教學內容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2.開放性的教學方式
從過去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來看,無非是對教材中的文章展開細致分析,通過對一篇文章的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進行剖析,之后向學生講解生字詞用法等,而這種教學方式顯得針對性缺失,造成許多小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對文章深層含義不甚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學方式的開放性不足,并未將學生當作獨立主體看待。因此,在現如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跳脫出教材進行教學,還需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此去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可采取小組合作探究、多媒體教學、情境創設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去促進學生理解,給予學生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如在講解《科里亞的木匣》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在授課前提出問題:“科里亞兩次找木匣用的不同方法給我們哪些啟示呢?”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便能得出“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解決問題要懂得變通”等回答。如此一來,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視作為思考的主體,通過開放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去發表見解,從而在適當的引導下幫助其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3.開放性的教學評價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的教學成果評價主要采取考試的方式最終判定,而這一評價方式的開放性略顯不足。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教學有著極強的主觀性,不同的個體對于同一篇文章的解讀與認知存在顯著差異,原因就在于不同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其思考問題的方向均不一致。[3]因此,對于教學成果的評價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展開客觀合理的評價。一般來講,對于小學語文成績考核不僅要重視拼音、詞語及固定答案的知識點,還需重視不拘于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與寫作,針對這兩方面的評價一定要保持開放性,這不僅僅是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鼓勵,也是新課標改革的要求。此外,教學評價方式要向多元化發展,除了傳統的教師單方面評價之外,還可展開學生互評、家長綜評等等,確保最終評價的客觀性。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每一位學生視作為獨立個體,利用開放性教學評價去對不同個體展開針對性教育,從而促進其主體得到良好發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為確保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則應當從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等方面著手,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去凸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要對學生主體的個體化差異充分尊重,身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養與教學水平,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意識地促進學生主體發展,進而為基礎教育事業的進步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龔麗紅.開放的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初探[J].現代交際,2015(12):173-173.
[2]茹曉偉.淺談開放的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之我見[J].學周刊,2013(5):141-141.
[3]高凱.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2(15):80-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