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會計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前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經營者和股東之間的矛盾,股權激勵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長期激勵手段,被很多企業采用并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現行會計準則和相關制度在這一問題的會計處理上仍不夠成熟,企業在股權激勵的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首先分析了幾種常見的股權激勵模式;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會計問題;最后探討了企業提高股權激勵有效性的途徑。
1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幾種基本模式
1.1 股票增值權激勵
股票增值權是通過授予被激勵者在一定時間段內獲取股票增值所帶來收益的權利而進行激勵的一種手段,被激勵者不需要支付資金購買股票,相應的也并不擁有股票的所有權和其他一些附屬權利,他們所獲得的只是在股價提高或業績上漲時的股票市價與票面價值之間的現金差額。
1.2 股票期權激勵
這種激勵方式賦予被激勵者的是在未來特定時間以優惠價格購買公司股票的權利,這種權利的行使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一般來說是要求員工達到預期業績目標并實現股價的上漲,這時被激勵者可以轉讓股票獲取市價與約定價格差額的收益,反之可以放棄這一權利。股票期權是一種較為普遍使用的激勵方式。
1.3 限制性股權激勵
限制性股權是指被激勵者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取股票的所有權,但是其拋售或轉讓等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比如說業績達到一定目標或股票價格上漲一定幅度等。與股票期權相似的是,限制性股權同樣有業績的限制和要求,但這種限制發生在所有權之后,如果達不到目標業績水平,手里的股票就不能出售無法獲得現金收益。
1.4 員工持股計劃
員工持股計劃正在越來越多的被一些企業所采用,這種激勵方式沒有前面幾種那么多的限制和要求,被激勵者所獲得的股票和附加權利與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差異性更小,員工能夠以低于市價的價格購買股票或獲得公司免費贈與的股票,可以自由進行出
售、轉讓等交易行為,價格上漲時獲利,下跌時也要承擔損失。
2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的會計問題分析
2.1 股權激勵的支付方式和費用確認
實行股權激勵的企業要進行股權支付,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分別是權益結算和現金結算,這也是會計準則上明確規定的兩種支付手段。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費用確認的難點經常出現在采用權益結算的企業當中,使用這種支付方式的企業將為了激勵員工或管理者而發行的股票或期權作為所付出的代價,其費用的計算方法是將預計可行權股票的數量與授權日當天的單位產品公允價值相乘,所得到的便是激勵總成本。這里存在的會計問題主要是可行權數量的確認,由于很多激勵方式是存在等待期的,所以等待期的長短和最終能夠達到可行權的股票數量是不確定的,必須要進行估計,而估計存在的誤差增大了費用確認的難度。
2.2 公允價值計量和費用攤銷問題
公允價值的計量也是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會計處理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講企業應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股票或期權的公允價值,但現實中由于期權市場的不完善,往往是利用期權定價模型來計量公允價值的,這就造成了計量不準確并存在較強的主觀性,一是由于模型種類比較多,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不同模型之間的估值差異是比較大的,這給企業粉飾利潤提供了可能;二是即使是相同的模型,其中涉及到的眾多參數如果選擇不同計算結果也就不同。另外,費用攤銷也是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有些公司在費用攤銷時會選擇一次性計入的方式,這使得當年費用過高而利潤達不到行使股權激勵的條件,傷害員工信心無法實現激勵作用。
2.3 被激勵對象和授權日的確定
被激勵對象和授權日的確定看似不涉及到會計核算,但被激勵對象數量和授權日也會對會計處理流程帶來一定影響。首先是被激勵對象的確定,這會影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費用的計算,被激勵的員工越多,所需提供的股票數量也就越多,并且對于那些存在等待期的激勵方式,員工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目標從而獲得可行使期權也是影響成本確認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授權日按照會計準則應該是激勵協議簽訂的當天,但實際上由于很多激勵中等待期的存在,在實現激勵條件之后還要經過董事會的同意通過,所以說按照準則的授權日實際的授權日往往是存在偏差的,這是會計準則需要進行調整的地方。
2.4 股權激勵的信息披露問題
企業實行股權激勵的目的是提高員工和管理者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實現業績提升和利潤的獲取,但是股權激勵是否真的實現了這一效果需要社會和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評價和監督,通過信息披露提高信譽同時形成對企業高管的約束作用,因此信息披露也是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目前相關管理規定對信息披露的管控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對于公允價值定價模型的選擇以及相關參數的選取上披露不足,很難判斷計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有就是選擇對股權激勵費用進行分期攤銷的企業對各期的攤銷過程和明細披露不夠充分。
3 提高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有效性的途徑探討
3.1 國家應完善股權激勵的相關準則
在前面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會計處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由于會計準則沒有明確規定而造成的,因此從國家層面來講,應完善相關的會計準則。在公允價值的計量上,相關部門要對定價模型的選擇和相關參數的選取作出更明確和細化的規定,比如哪類公司或哪種情況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模型和參數;在成本的攤銷問題上,對于那些選擇分期攤銷的上市公司,應針對分攤方法以及各期分攤數額的計算方法做好統一,并且在會計報表上進行顯示。另外,有些股權激勵方式會出現未達到行使權條件而沒有進行股權激勵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會計處理也應作出更詳細的準則。
3.2 做好激勵方案的制定和執行
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之前必須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好激勵方案的設計,并按照方案嚴格執行,這能夠使得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更加順利地進行,同時提高股權激勵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其積極影響。首先,在確定激勵對象時,對于高層管理者激勵措施和員工的激勵應區分開來,通過明確的界定和實施的細化加強激勵作用;其次,企業應根據實際的經營和發展現狀確定激勵的數量,小規模激勵可能更容易激發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更高績效,但擴大激勵規模的好處是使普通員工獲得更多福利,同樣有利于企業業績的提升;最后,行權條件寬松還是嚴格也很大程度上影響激勵效果,企業應做好考量。
3.3 優化公允價值和期權費用的計量
公允價值的計量由于沒有準則上明確的規定,往往被認為是會計處理中最容易進行人為操縱的部分,而且它也會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費用確定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企業也應該做好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化。一方面,上市公司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發展現狀選擇最適合最科學的股權定價模型,并對其中的一些參數如預期股價波動率等確定合理的選取標準并固定下來;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做好績效考核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工作,因為很多股權激勵方式涉及到根據業績目標是否達成來決定是否行使股權,而可行權股數又影響到期權費用的確認等問題,所以企業要明確考核標準從而使費用計量更加可靠。
3.4 強化信息披露和內外部監督
當前上市公司在股權激勵上雖然有一定的信息披露,但內容不完善而且信息質量不高,這不利于企業利益相關者對其作出準確的認知和正確的評價,所以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也需要強化。具體來說,一些指標的選取標準應對外公開,這樣才能知道計量是否合理,激勵是否有效。還有股權激勵計劃出現取消或者自動終止的情況,公司也應作出相應的解釋。股權激勵的順利實施和其作用的正常發揮也離不開內外部的監督,根據自身實際公司可以判斷是否內部需要成立專門的監管小組,對外也應加強與相關會計和法律部門的交流與溝通。
4 結語
作為金融和會計相結合的一種新興激勵工具,股權激勵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在企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股權激勵制度還不夠完善,在會計問題的處理上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研究,企業應將其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契機,找到適合自己的股權激勵方式并發揮其積極影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