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享語文學習資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程資源是課程教材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將課程資源共享,使之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是新時代教學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語文 課程標準 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怎樣才能將課外學習資源轉換為課堂教學資源呢?下面是我近幾年利用語文課外學習資源的一些做法和收獲。
一、了解課程資源的內容,提高開發利用的針對性。
課程資源是課程教材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新課程理念強調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以學校為界線,目前可以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校內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學習資源,包括工廠、社區、家庭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農田果園、山河湖泊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
1、圖書資源: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
2、影視資源:電影、電視、廣播、網絡;
3、活動資源: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
4、場館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
5、藝術設施資源:公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6、人力資源:社會中的各類人物,如教師、學生、家長等;
7、其他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
教師在開展學生課外學習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就讀年級、教育主題等),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身邊的課外學習的資源,讓學生覺得自己有內容可學,有方法可用,有收獲可交流。
二、遵循科學的教育原則,把握開發利用的方向性。
語文課外學習資源應有盡有,無窮無盡。但究竟哪些資源才是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呢?這必須按照教育規律,根據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會發展需要、學生發展需求,篩選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內容。因此,創建課外學習資源共享平臺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開放性原則。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外學習資源與教科書相比,是豐富的、大量的、開放性的。開放的語文學習資源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歸依,形成生活即課堂的觀念。開放性學習鼓勵學生解開教師、教材及已有經驗的束縛,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時間和空間,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2、優先性原則。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遠非學校教育所能包攬,因而必須在可能的資源范圍內和在充分考慮學習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并使之優先得到運用。如農村的場館資源稀缺,但自然資源豐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中的萬事萬物,對大自然進行探索,篩選出獲取到的重點內容并優先運用于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
3、適應性原則。課外學習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具有個性化特征。語文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要考慮普通學生的共性情況,更要考慮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不管是內容的選擇,還是學習方式的運用,都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在自己的可達性目標上得到最優化發展。由于農村學生見識少、膽量小,絕大部分的學生不敢主動上臺演講。為了開個好頭,樹立一個好榜樣,我有意識的指導語文課代表選定一個他感興趣的內容,教給他演講的要領。經過他反復練習,直至我認為他可以上臺示范演講時,我開始進行語文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演講完畢后,我對此次演講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公正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其他學生也感覺到演講并不是一件難事,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完全可以演講好,甚至有可能超過課代表。
4、循序漸進原則。教師職能從傳授到指導,學生地位由被動到主動。學生選擇的交流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達成的學習目標從單一到綜合。這些都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由點到面,由易到難,螺旋上升。
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外學習資源,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蔡雅雪. 生成資源共享的語文課堂[J]. 新課程(上), 2010(3):75-75.
[2]胡燕萍. 善用語文課程資源 提高品德教學實效[J]. 中小學德育, 2010(11):34-35.
[3]洪秋梅. 整合現有教育資源提高語文實踐能力[J]. 快樂閱讀, 2013(9):73-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