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激情 練活思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針對語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提出多角度進行變革,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成長營造一個愉悅、和諧的環境。
【關鍵詞】快樂學習 練活思維 創新能力 面向生活 營造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35-01
教育工作是復雜的、艱巨的、長期的。說它復雜性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艱巨性是情感的溝通,人類文化的傳承;長期性是周期長,持久性強。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塑造學生的人格。例如語文教學,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加之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籠罩在“抱著課本打滾”封閉式教學的陰影之下。其目的是求記誦、求模仿、求單純的知識學習,而不是求理解,求創造,求能力,求實踐性的主動運用。結果提高了學生的應試技巧,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新課程的改革,學習范圍的拓寬,使學生對語文已經冷漠了、麻木了,舉手無措,對語文的情感,可以說到了“冰凍時期”。因此,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從“點燃激情,練活思維”做起。
一 、創設情景教學,引領學生快樂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書的過程中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面。更注重告訴學生怎樣做人,以影響、改變學生的生活軌道為樂趣。例如在正常的課講完之后,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趣事社會熱點之類的東西,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當然也可以組織多種形式來上課,如辯論賽、演講賽討論課、表演賽等,使學生明白:“人活著的每一天,不是為了悲傷,無論面對什么困難,都要愉快地去生活”,引導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
二、打開生活之門,實行“大語文教育”即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語文生活化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社會、科學、人文、課外訓練的環境無處不有,聽說讀寫的活動無處不在,校方成立各種文學社,舉辦各種比賽,乃至進行社會活動調查,組織觀光游覽,無一不是學習語文,應用語文的有效途徑。把有限的教材擴大到無限的生活之中去,如此,才能使語文教學緊扣社會發展的實際,變封閉為開放,變僵化為靈活,變“冰凍”為融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認真領會課改精神,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思路
我們的新課改正處于一個“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對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能全盤否定,應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應持一種批判繼承、探索創新的態度,教學方法上應靈活變通,采用最恰當的方式,達到最優組合。同時應注重各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貫通,使學生學會求同存異,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情感,使學生自主地探索、求知。
四、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要切實改變育人觀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訓練,啟迪學生思維,有利于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利于加強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推行賞識教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行豐富的想象、聯想,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培養他們的發散、抽象思維能力,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
五、認真精心地備課,生動活潑地上課,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情感火花。精選習題,巧設問題,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例如,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文言文、古詩詞等,理解它們的內容、表現手法、表達技巧時,可以與現實生活中的俗語、慣用語、歇后語、方言、諺語、民歌、情歌、民謠等聯系起來,把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課堂享受,使他們在歡笑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六、規范教育行為,落實各種教育法規,改變教育體制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方式,藝術審美、勞動技能在基礎教育中全部落空,所培養的學生必然是高分低能,社會適應能力差,并且各校之間展開生源大戰,教育發展極不平衡。本人認為應根據教育規律,改變教育體制,制定合理評價機制為前提條件,不要搞分數論,一刀切。壓縮整合學習科目,減少學習時間,縮減考試范圍,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發展,在周末和假期多讀文學名著,多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切切實實的把學生從“苦?!敝薪饷摮鰜?。
因此,點燃激情,練活思維,既是課堂教育的努力方向,更要得到學校、社會各方面支持、關心。為了孩子們的將來,我們共同支起一片藍天,營造一個公平、和諧的成長環境,使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的向前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