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基于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糧食供給量巨大的現狀,為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需要,水稻需求量不斷的增加,水稻種植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為穩定糧食生產作為工作重心與基礎,充分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共〖夹g已成為水稻種植中不可缺少,應因地制宜,做好再生稻的品種篩選、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協同科研部門,加強水稻輕簡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全面保障水稻種植的質量,提升水稻的生產產量。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50
1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意義
良好的抗病技術對水稻病害防治將發揮重要作用,能確保水稻良好的病害抵抗力,將病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實現有效的控制,促進水稻顆粒飽滿,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實現水稻種植的經濟收益。通過抗病技術來進行水稻新品種的培育,也能夠有效的提高水稻品種的抗病性,使其在后期的生長中具有對病害良好的抗病性,減少病害影響,提升水稻的生產產量。因此,在水稻種植中一定要重視抗病技術應用,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實現對水稻病害的有效控制。
2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分析
2.1選種抗病處理
2.1.1選種
種子的高質量也能夠保證其質量和產量的提高,這就需要對選種工作進行重視。在我國,諸多地區都適合水稻種植,不同地區氣候環境以及自然條件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對水稻生長也會產生影響,只有選擇與正常環境相適應的品種才能夠充分促進水稻生長,這對水稻的后期生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抗病技術在選種階段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種子的抗病害性,為水稻后期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要選擇穩定性好、耐寒性強、適應性廣、抗病性高的優質水稻品種。在選種階段,要和當地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結合來選擇水稻品種,證種子對當地土壤以及氣候特點等具有良好適應性,有效控制病害。
2.1.2種子處理
水稻種子選擇完成后,需要通過藥物對種子進行浸泡,使水稻種子于種植的初級就能夠具有良好抗病性,在對種子進行藥物浸泡中,藥液一般使用的是20%三環唑的800倍液類型,把種子在其倍液中進行1~2d的浸泡。而在水稻的育種階段,可以通過雜交技術來進行水稻新品種的獲取,新品種的抗病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進而提升其水稻的質量與產量[1]。
2.2種植管理
在水稻種植中,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也是降低水稻病害的有效措施,如在水稻的紋枯病防治中,需要對種植地嚴格科學的進行管理,要每天對稻田實施排查,對水稻的葉片以及莖干健康性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掌握,對稻田內存在的雜物及時有效的進行清除,這樣就能夠保證稻田具有良好的水質,就能夠對病菌生存環境的控制,減少稻田菌群的數量,同時水稻種植中還可以采取適當密植方式,不僅能夠對紋枯病進行有效防治,還能夠實現對水稻產量的有效提升。
2.3水肥管理
水稻種植的肥水管理也能夠有效的實現對病害的控制。在水稻種植肥水的管理階段,主要是通過對肥水內病菌進行控制,來避免其病菌對水稻的幼苗進行感染。施肥是肥水管理的重難點部分,施肥作業要確保廢料養分具有適量性,對施肥的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同時,還要掌握施肥的方法,確保施肥的方法同水稻的發育情況具有良好適應性。施肥的養分控制也很重要,通過肥水配方來把氮、鉀、磷用肥的比例控制于2.1∶1.2∶1,以控制氮肥、科學追肥為原則,進行水稻的肥料選擇時,還要盡可能地選用復合肥類型,嚴禁在緩秧期間亂追氮肥,控制分蘗中后期氮肥使用量,防止后期旺長和抽穗延遲,提高結實率。在水源管理中,可以通過干濕結合法進行,且同施肥進行結合,確保施肥和給水具有最佳的效果,想要防止病菌入侵情況的發生,還要對農田的水利基本設施進行管理,避免水源存在病菌感染情況[2]。
2.4抗病技術
2.4.1物理防治
在水稻種植中,物理防治也是抗病技術的一種類型,目前,有些地區通過太陽能的照射技術來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在經過太陽能的照射處理后的稻種,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水稻抗寒以抗病害等能力,同時還能夠促進種子發芽率的提升,提高水稻的產量;同時,通過靜電處理的技術,來對水稻種子進行強烈電擊處理,則會放出氮化物以及高濃度的臭氧,而臭氧能夠對種子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對其黑穗頭病的防治具有積極作用。通過物理防治技術還能夠進行水稻種植害蟲的防治,其害蟲防治的效果也十分有效,適用的范圍比較廣泛,有能效控制成本,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如在水稻蟲害侵襲中,在田間可以進行專用殺蟲燈的設置,此類殺蟲燈可以散發特殊性的光波,對害蟲進行吸引后實施滅殺,應用效果十分顯著,可以在田間設置相應的殺菌消毒設施,來對病害細菌進行有效的消滅。
2.4.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抗病技術,也是近年來一直重點研究的技術類型。其中,植物性殺菌技術就具有很好的抗病效果,通過光活化素借助植物的次生物質于光照條件下,對害蟲以及病菌等毒效的作用,來實現對害蟲以及病菌的消滅,將其制作光相應活化農藥類型,在實現對病害消除的基礎上,還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印楝素,是一種高度氧化檸檬酸,是從印楝的種子內分離的活性物質類型,有著殺蟲的成分,是理想型殺蟲的植物,能夠對大量昆蟲有著拒食絕育功效,我國也是研制出了0.3%濃度印楝素的乳油類型殺蟲劑,同時以菌治菌的技術也具有很好的抗病效果,其主要是借助微生物代謝過程產生抗生素進行病菌的消滅,這類抗生素包括赤霉素、多抗的霉素以及春雷霉素等,也逐漸在農業種植中得到了應用[3]。
生物防治的技術還能夠大面積的實現對水稻病害的防治,在現階段水稻病害蟲防治中,比較常用生物防治的技術就是引入害蟲天敵的方式,在水稻受到白蛾的蟲害時,就可在稻田內引一些周氏的嚙小蜂,在保證生態的平衡基礎上,來對白蛾進行有效殺滅,還不會產生水稻生長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借助生物防治的技術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中,一定要做好對生態平衡向的研究,避免造成二次危害的發生。 2.4.3化學防治
在進行水稻的病害防治階段,化學防治的技術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盡可能的避免化學藥物應用,若必須借助農藥,就要進行用藥次數以及用藥量的有效控制,盡可能的選用一些高效低毒的農藥類型。當地病蟲害常見病包括稻瘟病、紋枯病等,蟲害有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用于藥物治療,以確保控制和保護環境。例如,在進行稻瘟病防治中,可使用20%濃度1000倍液三環銼的可濕類型粉劑實施噴灑;對負泥蟲可使用3%濃度阿維高氯的EC兌水進行噴灑;對稻紋枯病防治,在孕穗期間的病株率達到了30%~40%時再進行施藥,且藥液要在稻株的中下部進行噴灑,噴灑通過潑澆法,在田里要保持有3~5cm的澆水層,在進行井崗霉素使用時,要盡可能在雨后的晴天開展,每667m2使用5%濃度井崗霉素的水劑有150ml,或者使用井崗霉素的高濃度類型粉劑有25g,以上任意一種都要和100kg水進行兌和噴霧。
對于水稻的縱卷葉螟病害,要重點進行主害代的防治。在害蟲低齡的幼蟲期,其每百叢的水稻一般存在初卷的小蟲苞有15~20個,穗期的每百叢存在幼蟲有20頭時就可以進行施藥,每667m2用使用25%濃度殺蟲的雙水劑與150~200mL,或者使用50%濃度殺螟的松乳油有72mL,以上任何一種都要和60~72kg水進行兌和噴霧,還可以兌水5~7.5kg進行低量的噴霧。其施藥時間一般在傍晚。同時還可以于穗期通過粉銹寧的新技術進行病害防治,水稻的孕穗期在每667m2通過15%濃度粉銹寧的可濕類型粉劑有50~100g,并兌水進行噴霧,就能夠有效地避免雜交稻出現早衰情況,同時還能夠實現對稻紋枯病以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
在使用化學農藥時,一定要注重病害的準確診斷,對病害真實情況進行掌握,這樣才能夠保證用藥的準確性,實現對癥的下藥,防止出現盲目的噴灑,另外配兌的藥液也要準確,要嚴格按照劑量標準對藥液進行配置,避免出現對環境的2次危害。
3結束語
在水稻種植中病害是影響其產量與質量的主要因素,為了保證其良好生產,提高產品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需要掌握抗病技術的要點,來做好對其病害的防治,這也是水稻種植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劉麗新. 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分析[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24):29-30.
[2] 潘美蘭. 關于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的探討[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10):183.
[3] 邢廣佳, 邢連江. 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與實施要點探析[J]. 農技服務, 2017(4):64-65.
作者簡介:王明秋(1972-),女,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