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校”到“企”知識轉移情境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根據近兩年的課堂教學探索研究,傳統的知識課堂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更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所以我將以物流管理專業為視角闡述了從校到企的知識轉移情境的類型及具體內容,強調了中職學校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情境實現專業教育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校企合作;知識轉移情境;物流管理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33-01
  一、引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國際化的步伐逐漸加快,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已基本形成了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大多數中等技術學校都是設立物流管理專業不久,在很多方面缺少實際經驗,這就造成了教學方面的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專業知識缺乏與實踐的結合。學生的學習的理論專業知識能否真正的應用到未來工作崗位上,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勢必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會促使學生更好地將所學付諸實踐。雖然適應物流管理發展需要的軟件、硬件逐步增多,但是根據學生就業后的反饋以及企業的反饋,我們的教學效果并不好。
  第二,缺乏一套科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科學體系。目前學校為滿足教學要求雖然設立了一些物流實訓基地,建立各類實訓實驗室,在物流實訓軟件和硬件方面如自動化立體倉庫、pos系統、rfid設備等進行了投資。但是效果卻不是很好。原因很多包括教師自身教學側重原因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各技校在課程設置時并沒有將實踐環節更多更好地融入學生學習中。而在當今社會就業激烈的競爭中,實踐居于重要的位置,很少有企業愿意招聘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才,如果那樣,企業完全可以用書作指導。
  二、知識轉移情境概述
  近年來,知識轉移越來越受到重視。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識轉移的思想以來,知識轉移逐漸成為知識管理的焦點。組織內知識有效轉移增強中職學校的競爭力。Nonaka將知識類型間的轉化和層次間的轉移同時納入知識轉移過程,引入了知識場(Ba)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分享、創造及運用知識的動態的共有情境,它為知識轉移提供了一個具有抽象意義的具體平臺即知識轉移情境,它分為源發場、系統場、對話場和演練場四種類型。知識轉移過程離不開知識轉移情境的支撐。因此職業教育從校到企合作中的知識轉移研究應當將知識轉移情境結合專業建設進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結合傳統課堂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闡述從校到企的知識轉移必要性。
  三、物流管理專業知識轉移情境
  1.專業源發場。
  源發場是個人分享感覺、情感和經驗和心智模式的場所。在這種知識場中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面對面的互動共享隱性知識,因此它主要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識轉移的社會化模式相適應。源發場不是過多地設計出來的,而是在物流企業環境中由實踐參與的內容和過程所界定的。因此,學習機會更多的是經由工作實踐而不是非對稱的師生關系被賦予結構的。相應地,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主要是通過與物流工作實踐中的其他參與者的相互關系來學習。學校與企業簽署校外實習協議,提供更多的預工作機會和企業能工巧匠指導機會。長時間的校外實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在企業工作實踐中學習的機會,也為專業教師的企業實踐和職業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這一源發場,學生不但了解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及所需的職業能力,而且通過崗位鍛煉提高了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
  2.專業系統場。
  系統場與源發場相比更像一個虛擬世界。這種知識場主要提供將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組合的情境,從而使新的系統化知識得以廣泛的傳播,因此它主要與知識轉移的組合化模式相適應。系統場是物流管理專業設計出來的,它存在于學校環境中,因此不具備具體真實的工作環境。有關物流管理專業學習的內容、地點、時間、節奏以及相關的社會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過“教”的設計得到系統的規劃和控制。
  3.專業對話場。
  對話場主要是提供知識外在化的情境。在這種知識場中,隱性知識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顯性化,而后通過虛擬媒體貯存起來。這意味著對話場不再局限于一個組織內部,它可以跨越學校與企業的組織邊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識活動系統結構的企業和學校聚到一起,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機會。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亮點就在于其構建的對話場極大地促進了知識轉移的外在化過程,進而推動了整個知識轉移的進程。
 ?。?)物流協會或商會。借助物流協會或商會平臺,物流管理專業可以將學校、物流企業、協會和政府主管部門四方資源融為一體,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合作制定了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等多個系列的物流標準。標準的制定一方面在行業、企業推廣應用,可以產生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依據標準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協會這一開放性的校企合作平臺上,物流管理專業可以做到產、學、研三位一體、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通過行使物流協會職能為物流職業崗位技能標準開發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內外資源;通過行使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職能,擴大專業建設資源整合的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的質量。政府與學校、協會或商會合作,推動舉辦物流展覽會、研討會,促進交流與合作。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為主體的對話場是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知識轉移的發動機。校方建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職能包括:根據本地區物流職業崗位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規格要求,確定本專業培養目標及其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識;審定專業建設方案、核心課程標準和實訓實習標準;審定本專業知識和技能考試、考核的標準及方法;指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協助組建校外實訓基地,逐步實現專業建設與“產、學、研”相結合;協助組織安排所需的部分實訓指導教師;研究本專業人才培養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指導、推薦畢業生就業。   為指導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物流管理專業整合來自各領域的各優勢專家資源成立物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并參與專業建設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來自學校的老師,又有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此外為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還應成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核心團隊。核心團隊由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共同組成,是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和實施、實踐的主干力量。
  4.專業的演練場。
  演練場主要是提供內在化的情境。這種知識場通過實干訓練或積極的摸索參與來進行不斷的學習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為校內演練場和校外演練場。在學校演練場中,學習者介入的實踐是從真實工作中抽象出來的學校任務。而在企業演練場中,學習者變成企業中的一個成員。因此演練場不再局限于學校內部,它跨越了學校和企業的組織邊界。物流管理專業利用物流協會或商會提供的產學結合和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訓基地,加強實訓教學條件的內涵建設,保證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多類型地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校內演練場。物流管理專業校內演練場的搭建可以通過校企共建的方式來完成:由院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實訓師資、生產任務、技術標準、原材料等,這樣院校減少了設備、師資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實生產實訓環境的其他建設投入,企業減少了征地、基本建設、配套設施的投入,獲得低成本的勞動力和技術研發的合作伙伴,縮短了項目從投資到投產的周期,是一種生產要素和職業教育要素優勢互補、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則的具體實現和直接應用。
 ?。?)校外演練場。校外演練場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的合作,學校起主導作用,企業起關鍵作用。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企業與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為原則,因此校外實習基地運行中,學生和企業是通過市場化運作,雙向選擇,找準對方。其整個運作過程包括學生培訓、尋找企業、安排工作崗位、指導監督、成績評定等環節。
  利用教學基地的條件,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受技能訓練。除了學校組織的正常實習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業去“實踐”,作為走向社會前的中試。通過“實踐”,不但增強了物流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業“實踐”期間,學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業員工的要求來對待,經過這樣的訓練后,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在工作中,給他們積累了許多經驗,工作起來往往容易打開局面。這些都說明校外演練場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項目方面,校外演練場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條件,而且給科研結果進行實際的檢驗和評價,使校外演練場成為學校名副其實的物流項目開發和科學研究的基地。
  5.校企合作戰略伙伴關系:既是對話場又是演練場。
  建立校企合作“戰略伙伴關系”是校企合作關系的深層次發展,校企“戰略伙伴關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共事中的同興衰、共成敗的命運共同體,共同負責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最終達到質量和效益的雙贏。它是一種校企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無縫隙的結合體。
  傳統教學與“校”到“企”知識轉移的比較(如表[1]):
  四、結語
  知識的產生和應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定情境下的產物。比較源發場、系統場、演練場和對話場四種知識轉移情境,源發場提供校外面對面情境,系統場則提供校內虛擬情境,而對話場和演練場的區別在于功能與作用,對話場作用是使隱性知識外在化,演練場作用是將顯性知識通過訓練不斷讓學生得到知識的提高。
  從物流管理專業角度討論知識轉移情境的分類及其內容,但是知識情境在組織結構、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也會表現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這些都會影響知識情境動力機制的形式和內容,這些都會影響知識情境動力機制的具體表現,呈現出不同的樣態,這是今后研究向深度發展的方向。
  構建中國特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一方面,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掌握學生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生真正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度”,學習期間參加實訓、在崗培訓、輪崗實習、畢業設計等,了解崗位需求和企業文化,適應力強。無論如何,我們應注意,每一個職業教育的專業都要切合實際,以需求為導向。
  參考文獻
  [1]范文晶,李大穎.基于企業需求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6(08).
  [2]楊慧芳,周香,張曉娜.新加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對我國的啟示[J].經貿實踐,2017(01).
  [3]周艷紅.人才培養引導下的物流管理專業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J].中國高新區,2017(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9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