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指導為導向提升設計類大學生就業意愿創新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高等院校藝考熱逐年增溫,走入藝術類院校的大學生逐漸增多,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以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為例,通過實際調查發現,部分設計類大學生欠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盲從;人際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職場專業素養較低。從設計類大學生就業實際出發,以就業指導為導向,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就業指導課程質量,發揮信息化建設的抓手作用等方面,不斷提升設計類大學生的就業力水平。
關鍵詞:就業指導;就業意愿;設計類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50
1 研究背景
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特點:一是理論修養較弱,綜合素質不高。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到專業技能學習方面,在文化課與文化素養方面有所欠缺,理論修養整體偏弱。二是忽視文化課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差。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文化課功底差;在進入大學以后,容易思想懈怠,滋生懶惰情緒,荒廢美好的大學時光。三是個性特立獨行,以自我為中心。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往往不拘泥于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喜歡被約束,但由于自身能力欠缺,如不加以正確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容易走彎路。四是缺乏理性思考,感性思維突出。與此同時,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觀念仍然存在一些消極之處,還需要有效引導。因此,以就業指導為導向,提升藝術生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
2 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周穎以藝術類院校2008至2010屆畢業生為例,通過對就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出“藝術類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專業技能不強,就業觀念傳統,就業區域缺乏理性選擇,職業規劃意識淡薄”等問題。龔佩燕提出,“藝術類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包括,專業種類設置較為單一,就業過程缺乏有效指導,且藝術生就業選擇盲從,沒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就業競爭能力弱?!壁w海洋認為,“在提高藝術生就業質量方面,主要措施有:科學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就業服務意識,對畢業生采取新型的教學方法,增強畢業生對就業政策的了解,積極推動改進就業指導?!币酝难芯空叨寄軌蛎鞔_指出藝術類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創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結合實際的數據較少。本文結合實際的調查數據,以就業指導為導向,研究設計類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
3 調查結果統計與存在問題
為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本研究采取自編問卷,以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包括在校大學生和大四畢業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有效回收問卷362份,有效問卷率為90.5%,具有研究效度。
3.1 就業意愿與就業觀念
調查結果顯示,設計學院大學生“初次就業時,對月薪的期望值”,2000-3000元占6.08%,3000-4000元占28.18%,4000-5000元占19.61%,5000元以上占12.43%,“沒有絕對預期,根據狀況適當調整”占33.7%。對于擇業觀念,51.9%的學生贊同先就業找工作,20.17%的學生選擇求職和考研兩手準備,912%的學生想考研或出國,8.29%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在有關“理想的就業單位性質”調查中發現,排在前四位的是事業單位(54.14%),國有企業(489%),外資企業(46.41%),自主創業(41.7%)。對于“擇業中優先考慮的因素”,學生較為在乎的是滿足自己的興趣(56.91%)、單位的薪酬和福利(5276%)、能實現個人的價值(43.09%)、單位所在的城市(32.32%)。
由以上看出,部分學生對薪酬的期望度過高,如果不及時調整對就業的期望,可能會造成結構性失業或自愿性失業。對于擇業,大部分學生贊同先就業找工作,但因個體的差異化,較為在乎的是個人興趣、單位待遇與自我價值。
3.2 就業認知
?。?)對就業途徑和就業服務政策的認知。數據顯示,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35.21%)、社會人才招聘會(31.09%)和本校招聘會(20.69%)是大學生認為比較有效的就業途徑。大學生比較了解的基層就業服務項目中,依此是志愿服務西部計劃(49.45%),大學生應征入伍(45.03%),大學生村官(41.71%),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崗計劃(41.44%),三支一扶計劃(14.64%)。
由此可知,設計類大學生認為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就業政策宣講是較為有效的求職途徑。關于基層就業服務項目,大學生比較了解的是西部志愿者、應征入伍、教師特崗計劃,對三支一扶了解得比較少。
(2)對就業影響因素的認知。調查發現,求職技巧指導(61.05%)、就業實習實訓(55.52%)、職業規劃指導(45.86%)、雙選會(41.16%)對就業有幫助。“您認為用人單位最關注畢業生哪些方面”,選擇專業知識的占65.19%,其次社會實踐經歷的占54.42%,綜合素質的占50.55%。在“影響就業因素”中發現,大學生認為影響較大的因素依此是面臨的競爭太強(73.2%)、實踐技能與工作經驗(59.12%)、未獲得相關證書(4033%)、社交能力(35.08%)、招聘信息和崗位少(28.45%)。
有以上得知,大學生普遍認為求職技巧指導、就業實習實訓、職業規劃指導和雙選會對就業有促進作用。而大學生認為制約就業的主要因素是競爭太強,其次是經驗不足、未獲得相關證書、社交能力弱,這可能是因為部分大學生沒有立足于自身原因進行思考,缺乏相關的就業指導和引導。
3.3 就業能力
主要從獲取就業信息和就業自信展開。數據發現,在獲取就業信息方面,輔導員老師進行的就業政策宣講會(62.98%),同學之間的交流(75.41%),學校就業服務網(58.01%)、各地人才市場網站(56.91%)是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 “您對未來成功就業”,只有26.24%的學生選擇有信心,超過一半的學生信心一般(62.71%),暫未考慮求職的占11.05%?!皩υ滦狡谕档呐袛啵愕囊罁饕獊碜浴币来耸菍ψ陨砟芰Φ亩ㄎ唬?6.69%),用人單位的薪酬制度(24.31%),人才市場的行情(22.93%)。 由以上可知,學校提供的公共就業服務依舊是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就業自信方面,僅有小部分大學生對未來成功就業有信心,說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大學生樹立樂觀的就業心態,仍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重要的工作內容。
3.4 高校就業指導期待
“你希望學校開展哪些就業指導和幫助?”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希望獲得求職技巧指導(61.05%)、就業實習實訓(55.52%),多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選擇就業指導課與職業生涯規劃課(45.86%),雙選會(41.16%),也有學生選擇就業政策宣傳(3011%)。學生有創業意愿的占68.78%?!澳阆M麑W校提供哪些創業支持”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選擇給予創業大學生適當經濟補助(69.48%)、對創業項目進行指導(68.27%)、開設創業指導課程與培訓(62.65%)、組織創業實踐活動(61.45%)。
由上可知,大部分設計類大學生認為獲得有效的求職技巧指導、就業實習實訓、就業指導課、雙選會等高校就業指導,可以提升設計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設計類大學生的就業意愿,需要結合社會實踐與市場需求,提升貼近社會需要、有效的高校就業指導,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
4 提升大學生就業意愿的有效對策
4.1 明確高校育人目標,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據調查,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高校教育重視學習理論知識,而用人單位則側重專業技能和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因此,高校需要將“教育管理學生”的理念轉化為“培養服務學生”的理念,不斷擴展教育資源,供給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滿足不同類型大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高校都開有就業指導課與職業生涯規劃課,但是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吸引力不足。高??梢蚤_展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邀請成功校友、社會成功人士、知名企業單位分享經驗,提供高質量的就業咨詢,進行求職技巧指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實習基地,提供更多的實訓實習機會,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4.2 加強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倡導多渠道就業
根據調查發現,設計類大學生比較了解的基層就業項目,并且超過半數以上的大學生有創業創新意愿,較為關注創業方面的政策,這就需要加強政府與高校之間的溝通,出臺配套的就業供給政策,營造有利的就業氛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時做好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意愿。首先,注重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就業政策的宣傳與推動,重視就業指導與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選擇多渠道方式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其次,幫助困難學生就業,以精準扶貧為立足點,推動教育扶貧機制,建立健全貧困生勤工助學、獎助學金等制度,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支持力度,樹立順利就業的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
4.3 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服務供給質量
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希望學校提供實踐平臺與鍛煉契機,以增強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特別是與人溝通、言語表達、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所以,在課程設計方面,亟需由大而空向精而細轉變,強調學習的實效性,特別注重專業技能學習的效果,增強實踐鍛煉的能力。同時,可以設置綜合實踐課,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問題的解決。在課程管理方面,當代大學生個性多樣化,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多方面的因素,嚴格的教學秩序與課堂紀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幫助提高學習效果。因此,不斷優化就業指導課課程設置,不斷供給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服務,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意愿。
4.4 指導大學生精準定位自身,樹立合理的就業預期
就業預期是包括就業單位性質、地域、崗位薪酬、就業城市選擇等一系列因素。大學生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確立合理的就業預期,明確職業取向。在畢業去向方面,分類進行重點引導,重點關注有升學意愿的學生群體,指導其認識到升學與就業的利與弊。在就業城市選擇方面,避免盲從效應,避免學生隨波逐流,調整學生的擇業心態。就業待遇薪酬方面,引導學生結合市場行業薪資平均水平、就業所在地、實際情況,合理看待薪酬,不要產生攀高心理。就業單位性質方面,引導學生結合市場需求與專業特點,提高大學生對私營企業的認可度,同時提高設計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
參考文獻
[1]周穎.民族地區高校視野下藝術類學生就業管窺[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03):162-165.
[2]龔佩燕.我國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03):5-6.
[3]趙海洋.改進藝術類院校就業指導的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6,(12):91-99.
[4]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
[5]范皚皚,車莎莎.大學生的就業預期與就業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6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