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閉合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跖跗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比較閉合復位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跖跗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 跖跗關節損傷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 研究組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530、7.632、9.324, P=0.000、0.000、0.000<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 P<0.05)。手術前, 研究組VAS評分為(9.12±0.27)分, 與對照組的(9.08±0.41)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46, P=0.657>0.05)。手術后, 研究組患者VAS評分為(3.08±0.52)分, 低于對照組的(4.11±1.0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89, P=0.000<0.05)。結論 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對跖跗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切開復位內固定。
  【關鍵詞】 閉合復位內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跖跗關節損傷;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跖跗關節損傷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30例。對照組男13例, 女17例;平均關節受損時間(6.1±1.6)h;平均年齡(42.3±7.9)歲; 平均體重(57.6±6.5)kg。研究男15例, 女15例;平均關節受損時間(5.8±1.4)h;平均年齡(43.9±6.4)歲;平均體重(58.1±5.3)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無嚴重關節神經性損傷, 且跖跗關節損傷程度近似, 告知患者家屬本次研究實施的方法及意義, 研究方案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 具體方法為:①讓患者取仰臥位, 適當墊高患者的受損關節, 對鋪巾進行消毒。②將跖跗關節線設置為基準點, 在受損跖骨基底之間的上方位置進行手術操作, 切口長度控制在4 cm左右, 向下對組織進行分離, 不能傷到足背動脈和腓淺神經等組織。③對軟骨碎片進行清理, 讓受損跖跗關節充分顯露。對受損跖跗關節進行復位, 從內側的楔骨向受損跖骨基底部位打入導針, 完成臨時固定, 沿導針將打入空心針, 進行妥善固定后將拔出導針[1]。重復操作對其他受損跖跗關節進行復位處理。
  1. 2. 2 研究組 患者采用切開閉合內固定手術治療, 具體方法為:①讓患者取仰臥位, 對鋪巾進行消毒。②在足踝部位和前足部位實施持續性牽引, 復位受損跖跗關節, 操作時通過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復位情況。③對受損跖跗關節進行固定, 使用規格為2.0 mm的克氏針, 針頭接近受損跖骨基底的骨折部位, 從內側的楔骨向受損跖骨基底部打入克氏針[2]。重復操作對其它受損跖跗關節進行復位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 時間越短說明治療效果越好;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骨性關節炎和骨筋膜室綜合征), 發生率越低, 說明治療效果越好;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 評分越低說明治療效果越好[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比 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530、7.632、9.324, P=0.000、0.000、0.000<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3例, 發生率為10%;骨性關節炎5例, 發生率為17%;骨筋膜室綜合征1例, 發生率3%;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0%。研究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1例, 發生率為3%;骨性關節炎 1例, 發生率為3%;骨筋膜室綜合征0例, 發生率為0;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 P<0.05)。
  2. 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手術前, 研究組VAS 評分為(9.12±0.27)分, 與對照組的(9.08±0.41)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46, P=0.657>0.05)。手術后, 研究組患者VAS評分為(3.08±0.52)分, 低于對照組的(4.11±1.0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89, P=0.000<0.05)。
  3 討論
  跖跗關節損傷極易導致患者前足部血液循環系統出現故障, 從而令前足部壞死, 對患者的足橫弓位置造成不良影 響[4]。跖跗關節韌帶位于患者跖骨側, 主要分布范圍為內側楔骨和第二跖骨基底層之間, 其主要作用是和跗骨間韌帶一起維持足橫弓及足縱弓的穩定性。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在入院前和接受檢查時, 均可能出現骨折脫位的現象, 導致漏診、誤診的幾率較大[5]。因此, 無論是哪個部位引起患者的足壓痛或腫脹損傷, 都要進行細致、嚴格的檢查。跖跗關節損傷治療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患者受損關節對位和功能, 但由于跖跗關節韌帶解剖難度大,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需要切開組織, 易造成關節神經性損傷;其次, 切開復位內手術使用先臨時固定-復位-妥善固定的順序, 頻繁打入、拔出導針, 易誘發多種并發癥, 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6-8]。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 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進行跖跗關節損傷治療手術的臨床效果更好。閉合復位內方法操作較為簡便, 使用復位-固定的順序, 以牽引手法代替導針, 不需要切開軟組織, 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并減少手術難度。而且對患者受損跖跗關節附近組織損傷較小, 不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切口感染、骨性關節炎僅為1例, 骨筋膜室綜合征為0例。術后住院時間也僅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2/3左右, 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在術后恢復方面, 由于閉合復位內固定沒有多次進行導針的打入和拔除, 創傷較小, 患者疼痛感較低, 從VAS評分可以看出, 術后患者痛感為術前1/3, 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痛感接近1/2?;颊叩耐锤械?, 有利于患者進行術后恢復訓練, 受損跖跗關節能夠更早恢復。
  綜上所述, 閉合復位內固定具有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短, 無切口,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 恢復時間短等優勢, 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駱淵城, 王晶, 敖傳西. 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跖跗關節損傷的效果比較.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3):102-105.
  [2] 陳兆軍. 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跖跗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探析. 系統醫學, 2017, 2(5):57-60.
  [3] 周百所. 比較閉合復位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兩種方式在關節損傷治療的臨床效果. 心理醫生, 2018, 24(11):183-184.
  [4] 太小緯. 比較閉合復位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兩種方式在關節損傷治療的臨床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 2018, 28(3):136-137.
  [5] 張磊. 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Lisfranc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探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8(8):27.
  [6] 耿志勇, 伍朝霞. 閉合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國基層醫藥, 2017, 24(6):891-894.
  [7] 羅逸林. 研究閉合復位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 6(12):100-102.
  [8] 王延嗣, 馮陽, 王飚, 等. Lisfranc關節損傷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當代醫學, 2018, 24(16):112-113.
  [收稿日期:2018-1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