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溴馬隆與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療效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比較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療效差異。方法 100例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別嘌呤醇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苯溴馬隆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水平。結果 治療前, 兩組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血尿酸、肌酐與尿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肌酐、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0%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治療, 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均有效果, 但苯溴馬隆的療效更理性、應用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 苯溴馬隆;別嘌呤醇;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74
痛風的發生為機體尿酸排泄障礙或者是嘌呤代謝紊亂促使血尿酸升高造成, 患者發病后出現關節畸形、慢性關節炎和高尿酸血癥等臨床表現, 而且該疾病的發生還會累及腎臟, 加大慢性腎炎、腎尿酸結石的發生率[1]。為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對比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不同效果, 旨在為臨床提供可靠的用藥依據?,F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實驗組患者中男41例、女9例, 年齡21~86歲, 平均年齡(54.7±11.6)歲;合并癥:腎功能不全13例、糖尿病12例、高血壓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9例、女11例, 年齡24~89歲, 平均年齡(56.1±11.8)歲;合并癥:腎功能不全者13例、糖尿病11例、高血壓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別嘌呤醇進行治療, 具體用法:1次/d, 100 mg/次, 上午空腹口服。實驗組患者采用苯溴馬隆進行治療, 具體用法:1次/d, 50 mg/次, 上午空腹口服。所有患者均在治療期間保證低糖、低鹽和低脂飲食。持續治療2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水平。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 患者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 或者是血尿酸值下降幅度>30%;有效:經治療, 患者血尿酸水平仍>420 μmol/L, 但與治療前相比, 血尿酸值下降幅度>15%;無效:經治療, 患者血尿酸水平仍然>420 μmol/L, 而且血尿酸值下降幅度<15%[2]??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血尿酸、肌酐與尿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肌酐、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0%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當前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運動量的減少, 原發性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疾病發生率也呈現增高趨勢[3], 而針對于此, 臨床急需采取有效的方案加以治療。
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皆為臨床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的常用藥物, 其中苯溴馬隆是苯駢呋喃衍生物, 屬于尿酸陰離子型交換劑, 該藥的應用能夠充分發揮出腎小球對尿酸再吸收的阻滯作用, 有利于腸道尿酸的加速排泄, 保證患者的連續療效獲得, 從而作用于對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改善[4]。另外別嘌呤醇則是一種尿酸合成抑制藥物, 可發揮出對黃嘌呤氧化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組織黃嘌呤、次黃嘌呤代謝為尿酸, 從而使得人體當中的尿酸生成量得以減少, 繼而作用于對尿酸水平的降低[5-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前, 兩組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血尿酸、肌酐與尿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肌酐、尿素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0%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針對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治療, 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均有效果, 但苯溴馬隆的療效更理性、應用安全性更高。
參考文獻
[1] 吳惠玲. 苯溴馬隆與別嘌呤醇對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血漿瘦素、關節疼痛的影響. 醫學臨床研究, 2018, 35(4):791-793.
[2] 裴薇. 苯溴馬隆與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療效比較. 中國民康醫學, 2016, 28(19):25-26.
[3] 馬旭. 抗痛風中藥復方的優選及其對高尿酸血癥小鼠XOD、ADA的影響. 河北醫科大學, 2016.
[4] 龔媛. 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對原發性痛風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的比較. 醫學信息, 2015, 13(48):292.
[5] 查旭雯. 痛風及高尿酸血癥血清脂聯素、抵抗素、IL-23水平與臨床及實驗室指標相關性研究. 安徽醫科大學, 2015.
[6] 邵莉, 魏麗.苯溴馬隆與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高尿酸血癥療效與安全性比較的Meta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2, 12(6):722-726.
[7] 何菊美, 王剛志.苯溴馬隆和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3):8631-8632.
[8] 張超.苯溴馬隆與別嘌呤醇對治療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癥的療效比較.醫學信息, 2015,13(9):21-22.
[9] 胡政國, 劉家鐸.苯溴馬隆與別嘌醇治療高尿酸血癥的療效比較.中國基層醫藥, 2010, 17(18):2506-2507.
[10] 盛嬌娥, 代玉芳.非布司他與別嘌呤醇治療原發性痛風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觀察.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15):150-152.
[11] 黃金沐, 池慧瓊, 林少凱.比較非布司他片與別嘌呤醇片治療高尿酸血癥伴痛風的臨床研究.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7, 33(20):2009-2012.
[收稿日期:2019-0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