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65例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主旨探討中醫辨證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65例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為例,對其分型施治,從而分析其臨床療效。結果:65例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均順利完成中醫辨證治療,其中全身反應及口腔潰瘍癥狀得到顯著緩解的有60例,治療顯效率高達92.31%(60/65);另有4例療效較好,治療有效率為6.15%(4/65);其余1例于短期內再出現復發現象,復發率為1.54%(1/65)。結論:經中醫辨證治療后,患者的臟腑功能被確切改善,其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癥狀也得到有效控制,中醫藥物的應用安全性高,且在防止疾病復發方面發揮出巨大功效,其臨床治療的優勢不言而喻,值得在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時積極借鑒使用。
【關鍵詞】 中醫辨證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82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17-02
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屬中醫口瘡范疇,主以舌、頰、唇及上腭等口腔內黏膜出現單一或數個潰瘍面,通常如豆粒大小,可呈白色或淡黃色[1]。具有局部疼痛、反復發作等臨床表現,帶給患者時間較長及程度較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進食。據實踐觀察所知,西醫治療此病多易復發,使得病癥更加纏綿難愈。因此,尋找安全、有效且不易復發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近些年,我院門診在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時主以中醫辨證治療手段為主,獲得可喜療效,現以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65例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為例,分析對其進行中醫辯證分型施治的方法,從而分析其臨床療效,以證實此療法的應用價值。全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65例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其中32例為男性、33例為女性;年齡18~79歲不等,平均年齡為32.45歲;患此病的時間均在12個月以上;均同意參加本次課題研究,且接受相關醫療調查工作的開展。
1.2 診斷標準
口腔內黏膜上可見淺表性潰瘍面,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潰瘍表面覆有白色或淡黃色假膜,周圈邊限伴有充血性紅暈帶,約1mm;潰瘍灶的中央凹陷,可自覺明顯性疼痛。如進食刺激性食物,疼痛癥狀明顯加劇,嚴重影響進食與說話。慢性復發性的診斷標準為病程>6個月且反復發作[2]。
1.3 辨證療法
1.3.1 心脾積熱型
癥見:口腔潰爛、凹陷,呈點片狀,灼熱疼痛,講話進食更甚舌質紅,苔黃燥,脈數,大便秘結。多因飲食結構單一、飲食過于辛辣、嗜酒、長期營養不良、生活不規律或口腔不潔、咬傷、慢性感染等因而發病。
中藥處方:生地15g、麥冬15g、連翹10g、梔子9g、黃芩6g、大黃3g、薄荷3g、甘草3g、淡竹葉3g。
服用方法:每日1劑,經水煎,分3次服用。局部噴敷冰硼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1.3.2 陰虛火旺型
癥見:口腔潰瘍面少,呈暗紅色或灰白色,舌質紅、無津,脈細數。
中藥處方:熟地20g、白芍15g、當歸15g、知母15g、丹皮15g、黃精10g、川芎6g、黃柏6g、炙甘草3g。
服用方法:每日1劑,經水煎,分3次服用。局部潰瘍面敷該方中藥粉劑,以滋陰養血,清降虛火。
1.3.3 肝腎陰虛型
癥見:舌質偏紅,苔少,脈沉細數,伴頭暈、耳鳴,手足心發熱,煩躁易怒,潮熱盜汗,腰部隱痛、酸軟,足跟痛,腿抽筋,遇勞加重。
中藥處方:珍珠粉15g、雞內金15g、枸杞子15g、熟地15g、茯苓15g、續斷15g、阿膠12g、丹皮12g、懷牛膝12g、杜仲12 g、紫河車粉10g。
服用方法:每日1劑,經水煎,分3次服用,以補腎填精,強壯筋骨。
1.3.4 腎虛血瘀型
癥見:舌有瘀斑、瘀點,脈沉澀,腰膝酸軟、無力,髖、踝關節及尾骨局部針刺刀割樣痛[3],且固定不移,入夜尤甚。
中藥處方:珍珠粉15g、雞內金15g、三七15g、當歸15g、阿膠12g、桃仁12g、地龍12g、川牛膝12g、土鱉蟲8g。
服用方法:每日1劑,經水煎,分3次服用,以補腎祛瘀,通絡止痛。
1.3.5 脾腎陽虛型
癥見:舌質偏胖、苔薄白,脈沉,面色蒼白,精神不振,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遇寒加重,腿肚抽筋,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
中藥處方:雞血藤20g、珍珠粉15g、雞內金15g、當歸15g、阿膠12g、菟絲子12g、杜仲12g、威靈仙12g、制附子6g、肉桂6g。
服用方法:每日1劑,經水煎,分3次服用,以溫補脾腎,強壯筋骨。
2 結果
65例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均順利完成中醫辨證治療,其中全身反應及口腔潰瘍癥狀得到顯著緩解的有60例,治療顯效率高達92.31%(60/65);另有4例療效較好,治療有效率為6.15%(4/65);其余1例于短期內再出現復發現象,復發率為1.54%(1/65)。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消化道的諸經絡始于口腔,循環交之于腑。若外邪內侵、內腑失衡,則可表于口腔,使之黏膜發病。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外因主為熱毒、內為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室勞倦所致,而其病癥虛(脾虛腎虛)多實(風火、星火、胃火、濕熱、痰濁、瘀血等)少、熱多寒少,且多具復發性,故施以中醫辯證治療是必行且有效之舉。而中醫辨證的要點則在于辨虛實[4]、辨臟腑(口干或口甜屬脾熱;口苦屬肝熱;口酸屬肝熱;口中發粘、食不知味多與脾有關)、辨性質(辨別潰瘍的良惡性),以有效調和臟腑功能、改善口腔環境,進而實現疾病治愈的目的。
綜上所述,經中醫辨證治療后,患者的臟腑功能被確切改善,其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癥狀也得到有效控制,中醫藥物的應用安全性高,且在防止疾病復發方面發揮出巨大功效,其臨床治療的優勢不言而喻,值得在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時積極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 呂明釗,孫素平.中醫辨證論治復發性口腔潰瘍[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96-98.
[2] 王上,孫玉潔,陳雨,等.李家庚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12):5429-5431.
[3] 王乾,李敏洲.中醫藥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60例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56-57.
[4] 李宏蕓,楊慧屏,李其英.淺談中醫藥治療反復性口瘡[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7):131-1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27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