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川南地區夏大豆主要栽培技術規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推進大豆特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特制定本規程。本規程主要包括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主導品種及適宜區域、夏大豆凈作栽培技術、玉米/大豆套作栽培技術、高粱/大豆套作栽培技術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夏大豆;栽培技術;規程;川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32-01
  川南地區夏大豆主要栽培技術規程是依據四川省南部地區近年來試驗研究結果與示范應用效果創制的一項大豆增產增效、增收致富新技術集成,可大幅提高四川省大豆單產水平,提高種植農戶收入。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僅適用于夏大豆的凈作和套作栽培模式,規定了在不同的大豆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精選良種、適時播種、合理密度、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及時收獲”等技術規程。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都Z食作物種子 第2部分:豆類》(GB 4404.2—2010)、《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種植業)環境條件》(DB51/336-200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無公害農產品農藥使用準則》(DB51/337)、《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496-2002)、《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使用準則》(DB51/338)。
  3    主導品種及適宜區域
  川南地區大豆的示范推廣主要選用貢秋豆8號、貢秋豆5號、貢秋豆4號以及貢選1號等適宜凈作、套作的夏大豆品種,適宜種植區域為川南平壩和丘陵大豆、玉米及高粱種植地區。
  4    夏大豆凈作栽培技術
  4.1    選種及選地
  因地制宜,選用品種純度不低于98.0%、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2%、成熟充分、籽粒飽滿、均勻、色澤光亮,無病斑、生活力好、發芽力高的籽粒作大田用種。盡量避免選用重迎茬地塊種植,應選肥力好、細整、排灌好的地塊種植[1]。
  4.2    種植模式
  播種期為6月15—30日,最適播期為6月21日前后,播種量為每窩播種子3~5粒。行距50 cm,窩距25 cm,每窩定苗2株,栽植16.05萬株/hm2,出苗后及時補苗、定苗[2]。
  4.3    田間管理
  川南地區夏秋季雨水較多,夏大豆易徒長,應盡量避免施肥。
  4.4    病蟲草害防治
  該區域夏大豆易發生的病害主要以花葉病毒病為主。選用無毒或低毒的種子和防控蚜蟲傳毒是防治該病的關鍵。調整播期,可避開苗期蚜蟲高發期[3]。發病早期可拔除病苗,配合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或3%啶蟲脒乳油450 mL/hm2,兌水600~750 kg/hm2,均勻噴施;嚴重發生區,采用2%寧南霉素水劑1 500~2 250 mL/hm2,或1.5%植病靈乳油1 000倍液噴施,控制病毒病的蔓延。此外,可采用物理黃板誘捕蚜蟲,防止其傳毒。
  蟲害主要以斜紋夜蛾和豆莢螟為主。斜紋夜蛾是一類雜食性和暴食性害蟲。防治4齡幼蟲是關鍵,于發病初期選用91.25%甲氰菊酯原藥、40.7%樂斯本、25%喹硫磷乳油、24%萬靈水劑2 000倍液,噴施2~3次,隔7~10 d噴1次,防效均可達80%以上。采用LED單波段殺蟲燈誘殺成蟲。豆莢螟也以化學防治為主,第1次噴藥防治后間隔4~7 d再噴第2次藥,以殺死最早孵化、在第1次噴藥時已先鉆入豆莢內達到3齡后從莢內爬出轉莢為害的幼蟲和最后一批剛孵出未鉆入豆莢的幼蟲。一般在晴天6:00—9:00進行噴藥??蛇x用觸殺和內吸混合劑噴殺,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加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倍液或加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4]。
  在大豆苗出第3~4片復葉時進行第1次除草,既可人工除草,也可在大豆空行噴施“一季閑”等農藥進行化學除草。當植株營養生長至開花前后進行第2次除草,此時植株已封行,應選擇人工除草。
  4.5    及時收獲
  一般在10月下旬收獲,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收獲、晾曬和脫粒,曬干或烘干后在低溫或常溫條件下保存。
  5    玉米/大豆套作栽培技術
  在該種植模式下,優選良種、精選種子、地塊選擇、病蟲害防治、收獲等作業同夏大豆凈作模式一致。玉米選用中矮稈品種,玉米在3月中下旬播種;大豆在6月中下旬播種,大豆盡量在玉米地封行前播種,大豆最適播期在6月21日前后。
  玉米按寬窄行種植,寬行距1.6 m,窄行距40 cm,穴距40 cm,每穴2株;大豆播種時,在玉米寬行內種植3行大豆,行距50 cm,大豆行與玉米行的間距30 cm,大豆穴距30 cm,每穴定苗2株。玉米收獲后將秸稈砍倒覆蓋于空行,以利于防草[5]。
  6    高粱/大豆套作栽培技術
  高粱選用常規品種或中矮稈雜交品種,高粱3月上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寬窄行種植,寬行距1.0 m,窄行距40 cm,穴距40 cm,每穴2株。大豆6月下旬穴播,在高粱寬行中種植2行大豆,大豆行與高粱行的間距25 cm,大豆行距50 cm、穴距30 cm,每穴留苗不多于3株[6]。高粱收獲后秸稈砍倒覆蓋于空行,其他管理與凈作一致。
  7    保持品種種性和種子生產的技術要點
  作為常規品種,夏大豆品種應建立嚴格的防雜保純規程,防止人為機械混雜,可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生物學混雜。原種生產和繁殖與不同品種相隔10~20 m;良種繁殖應與不同品種相隔5~10 m。認真防偽去雜,在苗期、花期、成熟期除去與示范推廣品種不同特征特性的雜株、劣株。做好提純復壯工作,防止品種退化。提高種子生產的繁殖系數,保證種子繁殖質量。
  8    參考文獻
  [1] 劉春鳳,李迎春,閆曉輝.黑農70大豆品種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9):36.
  [2] 李德明,金榮芬.祿豐縣玉米間作大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18(6):55-56.
  [3] 楊宗意,黃濤,呂巨智.廣西石山地區春玉米間套種大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8):23.
  [4] 孔凡娟,李輝.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18(2):40-41.
  [5] 馮軍,吳海英,于曉波,等.四川丘陵地區大豆輕簡高效栽培技術[J].大豆科技,2018(3):34-35.
  [6] 王紅靜,王燕,曹娟.兗州區主要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4):223-2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0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