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長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淑英
摘要:本文從聾兒關鍵期教育、機構康復、聾兒全面康復三個方面闡述了家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對家長這一重要康復力量給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聽障兒童 關鍵期 全面康復
我國現有聽力殘疾人2004萬人,其中0~14歲聽力殘疾兒童116萬,且每年新增聾童約3萬人。而我國聾兒康復教師從業人員不足8000人,每年畢業的聾兒康復專業教師不足1000人――聾兒年訓數量只有2萬名??梢?,盡管我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制度已經具備,但由于人才、機構等的限制,眾多的聾幼兒仍然無法得到適時的、科學的康復教育。嚴峻的現實亟需我們把家庭及其他康復力量引入到聽障兒童的康復中來,形成包括家長、家庭、社區教育的合力才是上策。
一、家長在聽障兒童“關鍵期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期”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效果最好,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以正確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錯過這一時期,則事倍功半。我們的聾兒,首先是個兒童,然后才是個特殊兒童,因此,聾兒也有著與同齡健聽兒童同樣的發展敏感期與關鍵期。科學研究證明:6歲以前是兒童獲得有聲語言的關鍵期,有些甚至稱它為“黃金期”,這時孩子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最多,模仿力也較強。如果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因聽力障礙聽不到聲音,缺乏語言刺激,則將會對其有聲語言能力的獲得造成致命影響,使之錯過語言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而出現“因聾致啞”的后果,而這時再對聾兒實施聽覺語言康復會難之又難,這在很多康復機構已是公認的事實。
在關鍵期階段,聾兒接觸最多的人是父母,最熟悉的環境是家庭,因此,什么樣的家長及其對孩子什么樣的態度、營造了什么樣的環境就構成了幾乎全部的孩子身心發展的精神食糧。多年來,因為工作關系,筆者接觸過不少的聾兒康復機構,發現一個現象:雖然孩子所在的康復機構不同,但凡是康復效果好的聾兒,都擁有良好的家庭康復環境。這樣家庭里的孩子是樂觀的,好學會學的,是善于與人交流的,擁有“明智的父母,科學的教育”是他們最大的幸運。中國聾兒康復中心原副主任萬選蓉,在兒子四歲被診斷為“鏈霉素中毒導致雙耳極重度失聰”后,沒有被痛苦擊倒,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鐵了心要改變“十聾九啞”的“天條”,要“讓小昆像正常孩子一樣?!彼o掉了自己原來摯愛的戲劇工作,將沙麗文的話“教育這個孩子是我終生職責”貼在各房間顯眼處自勉。從此,聽力訓練、舌體操、發音訓練等,就成了她和孩子每天的必修課;她伴隨著孩子走到哪兒,說到哪兒,與人交流到哪兒,增加孩子的知識面,增強自信心,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后來的梁小昆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小學、中學、大學,如今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的博士。萬選蓉自己也成為我國聾兒康復教育專家,成為萬千聾兒母親的良師益友。
二、家長在機構康復中的作用
機構康復是聾兒康復的重要形式,在聾兒康復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去過歐美等國家聾兒康復機構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家長對聾兒康復的參與度非常高。從針對孩子的個體情況制訂康復計劃,到康復過程中的監督、參與,直到康復效果的評價,家長均參與其中。這種家長全方位的參與與配合,可以使家校雙方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共享、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從而使得對孩子的康復訓練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
近幾年,我國有些康復學?;驒C構也開始重視把家長力量引入到學校康復中來,并取得一些成效。因課題研究需要,筆者多次到過山東省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這所學校規模不大,但聾兒康復搞得好,在山東特教界頗有名氣。他們的成功做法之一就是引導家長廣泛參與到聾兒康復中來。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家長培訓班,對聾兒家長進行培訓,培訓內容除了康復理論、康復技能外,還注意幫助家長樹立堅定的康復信念和信心,幫助家長了解聾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等。學校還建立“每日康復記錄”制度并嚴格執行。聾兒在學校每天訓練的內容、掌握情況、存在的問題,教師都要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寫好家庭訓練建議;家長接孩子回家后,根據教師記錄的訓練情況,繼續鞏固訓練,并把孩子的掌握情況、存在問題,也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第二天早上送孩子時連同康復訓練記錄再給教師;教師根據家長訓練情況,調整方案和內容。這樣家校同步訓練,提高了干預實效,使干預效果最大化,促進聾兒朝著家校共同期望的方向發展。
三、家長在促進聽障兒童全面康復中的作用
目前,由于社會生活環境、聾生自身聽力語言障礙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造成的聽障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譬如,聾兒的行為障礙問題、不良習慣問題、性格障礙問題等。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它與人的發展高度、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而目前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著聽障兒童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康復教育的總體效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之一就是在當前的康復教育中,絕大多數的康復學校和機構是把精力放在了聾兒的聽障缺陷補償上,如聽力訓練、語言訓練等,忽視了聽障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教育,使得聾兒的聽力語言康復成效明顯,而其它方面的心理、行為問題不斷出現,仍舊是“問題兒童”。因此,要真正提高聽障兒童的補償康復效果,就有必要樹立“全面康復”的理念;而要實現“全面康復”,除去各康復機構在搞好感官缺陷補償康復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矯正、生活養成教育等,注意體、智、德、美全面和諧發展外,還要重視家長在聾兒康復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聾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殘疾孩子的態度、言語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經常地起作用。家長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家庭環境為殘疾孩子的心理素質打下不同的“底子”。據研究表明,缺乏父愛或母愛的聾兒在心理上尤其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孤僻、內向、粗暴等;而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或氛圍易造孩子人的心理障礙和疾??;專制粗暴、放縱溺愛的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目標和方式上步調不一致都會影響聾兒的身心健康。正所謂“問題孩子”大多有“問題家庭”,“快樂的家庭里沒有自卑的陰影,有積極向上的父母孩子也會陽光向上”??梢?,父母在幫助聽障兒童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獲得“全面康復”方面地位多么重要。
參考文獻:
[1]張寧生.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華夏出版社,1995.
[2]季佩玉等.聾教育.中國盲文出版社,2000.
[3]黃昭鳴,周紅省.聾兒康復教育的原理與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孫喜斌.言語功能評估標準與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韋小滿.特殊兒童心理評估.華夏出版社,2006.
[6]陳淑云.情景自然口語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聾兒家庭康復教材.華夏出版社,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2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