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視域下名師工作室構建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專業發展的問題是廣大一線教師關心的熱點,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使其符合學生的求知需求,是擺在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重要議題。
  為此,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率先成立了區級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將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工作室團隊建設相結合,通過構建教師發展平臺,為每位信息技術教師提供個性化的發展機會。經過三年的實踐研究,該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技術教師發展助力體系。
  ● 名師工作室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1.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一般來說,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即從新手型教師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①強調教師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②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員”;③要求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④要求教師具有發展的自主性,教師的自主發展強調的是發展教師個體的個性和特長,使個體的潛質充分發揮出來。
  2.名師工作室對教師發展的助力作用
  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專業發展有著廣泛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承載著學科教學及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雙重任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面對更為豐富的要求,包括學科的專業技能、教育教學品質、新技術的有效融合、學科內容的課程化等議題。要求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化、專業技能化、教研深入性等方面全面發展。因此,有關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已經出現在研究主題中,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名師工作室的建構方式與組織形式
  1.工作室的運作方式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王蕾工作室隸屬于鼓樓區教育局,由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及名師工作站具體執行管理工作。南京市鼓樓區共有33個區級名師工作室,小學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為其中的一員,專業領域包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深度教學工作的研究、信息技術教師專業技能提升、學科領域新技術的課程化探究、學生學科有效學習的探究、信息技術學科理論的實踐化、校企合作模式探究等主題。
  名師工作室以活動促發展,通過具體的研究項目,推進了名師工作室成員的縱深發展,搭建信息技術教師發展的平臺,為每位教師提供適宜的動力。
  2.工作室的組織建構模式
  名師工作室由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實施行政層面管理,鼓樓區信息技術研訓員直接管理,由1名名師主持人領銜,成員包括12名正式成員及12名工作室成員發展對象。工作室聘請有2名學術顧問和2名指導專家,對名師工作室的教研活動、學科發展、特色研究等內容進行具體指導。
  名師工作室由區信息技術研訓員劉揚波老師總體負責,工作室主持人王蕾老師系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南京市信息技術中心教研組成員、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工作室的成員教師是在鼓樓區全區中選拔的具有區級及以上榮譽稱號、具有發展意愿的信息技術教師,成員發展對象為鼓樓區信息技術教師隊伍中的優秀青年教師(尚未取得區級以上榮譽,但自身具有強烈的個人發展愿望和學習潛能)。
  為加強自身的業務能力,拓展學科的發展方向,鼓樓區信息技術工作室除了設有工作室主持人外,另聘請了2名學術導師和2名指導專家,強大的導師團隊極大地促進了成員的縱深發展,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完整的組織架構體系,保證了工作室成員獲得教研指導和學術助力,工作室成員在教學實踐和新技術實踐化等方面,獲得了顯性的助力。
  ● 名師工作室的研究路徑
  1.求深度:提升教師學科理論水平
  依據前期的教師發展調查結果,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科的理論發展水平有著較為強烈的要求。作為技術性主導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師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的知識供給,導致教師在深度發展方面遇到瓶頸,成為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后續發展的絆腳石。
  為解決此項問題,工作室將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科學理論水平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積極為教師提供理論提升的機會。
  (1)共讀書目
  工作室每學期期初制訂主題閱讀方案,根據近期學科理論的推進情況,為工作室成員購買專業理論書籍,訂閱權威期刊。安排成員共同學習專業理論書籍,近期的主題包括PBL問題導向式學習樣態、STEM項目融合性探索、SOLO思維模型的課程化實踐等內容。成員共同學習《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等權威期刊的相關內容,采用個性篇章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提升相融合,通過成員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提升。
 ?。?)共研理論
  工作室每年舉行定期的理論研訓活動,將教師在閱讀書籍和學習中的難點問題集中起來,聘請學者進行深度解讀。近年來,華南師范大學鐘柏昌教授、江南大學劉向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朱彩蘭博士等多位專家走進工作室,為教師們深度剖析理論內涵,提升理論層次,結合教學實踐,解讀教學模型,深化理論內核,從結構層次、實踐方式等多方面為教師提供權威的助力。
  通過學科專家的理論提升,工作室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在工作室成立之前,教師發表論文的總數不超過五篇,獲獎案例和論文不超過十篇。隨著學科理論的推進,近年來,成員教師累計在各專業期刊中公開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共二十余篇,在省市級教學論文、案例評比中,共計三十多人次獲得佳績。
  2.求專業:拓展教師專業知識技能
 ?。?)校企合作,促進新技術課程化
  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其數字化教學、新技術的更新層出不窮。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所面對的技術實時變化問題成為專業發展的困境之一。根據成員發展的具體要求,工作室結合地域特色,采用了“校企合作,共同研究新技術課程化”的方式,與高科技企業建立橫向聯系,借助其技術優勢,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再通過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化的改進,共同促進新技術的落地。   工作室成立以來,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先后開發了物聯網創新設計的移動學習、AR虛擬現實技術的課程化、實體性開源機器人班級授課、人工智能模塊化教學方式、3D創意設計具象化建模等內容的課程化研究。工作室與高科技企業緊密合作,將新技術進行合理的修改和重整,先后開設了18節新技術主題的省市區級公開課、示范課(如下頁表),對地區的學科新技術研究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定期培訓:集中學習相關新技術
  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性質較為特殊,不但承擔學校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而且還會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數字校園等領域提供服務型的保障。因此,教師集中進修的機會較少。針對此類情況,名師工作室在每年的暑假定期組織為期一周的面授培訓活動:由工作室聘請技術骨干,對全體成員進行新技術的培訓。培訓結合教學實踐,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保障了培訓效果。已進行的培訓主題有:①微型機床的使用技能;②電子積木型創客工作的搭建;③主流性兒童編程軟件的培訓;④人工智能、物聯創新技術的培訓。
  通過例行的培訓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掌握當前較為時尚的主流技術,并通過全天候的培訓互動,與技術權威面對面交流,與工作室成員交流,促進了新技術的落地。每次培訓結束,工作室還組織對應的考核,保障教師的學習效能。
  3.求突破:區域工作室聯誼活動,共創成員發展新途徑
  在實際的學校工作中,每所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數量有限,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機會。對于發展而言,封閉的環境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對于廣大一線信息技術教師而言,他們急須彼此互動的空間和機會。依據此類情況,名師工作室打破地域限制,將互動的視野放在了更為豐富的領域中,先后與多地的名師工作室開展地域性交流活動,讓兩地信息技術教師近距離地交流工作體會,交換教學成果,共同研究課程的推進。例如,近期的交流活動有:雙南記——南京-南通雙市名師工作室主題研究活動;貓爪記——南京王蕾工作室-青島王雙雙王金蟬兩地名師工作室教研活動;敬業記——南京鼓樓-蘇州工業園區聯誼活動;孔雀東南飛——南京-東莞兩地教學聯誼活動。
  在交流活動中,兩地教師進行了教學研究課的展示、教學主題的研究和討論、專業技能的沙龍探討、學科發展的前瞻性研討等。活動現場,教師們不斷碰撞思維,激發創造的火花,形成了豐富的思想感悟。
  ● 教師專業發展與名師工作室的活動反思
  隨著名師工作室對教師發展的助力作用的效能彰顯,有關活動形式的更新、活動經費的優化、活動效能的評價等內容就需要進一步地思考:
  首先,外部助力與內部動機相融合。在運行初期,教師的分層情況未能有效體現,統一規劃的發展目標缺乏個性。因此,在后期工作中,專家團隊將針對教師發展的訴求,制訂個性化的發展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建立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目標,使其符合每位教師的發展要求。
  其次,合理安排經費使用機制。在年初的工作室經費預算中,只關注聘請專家、活動組織的費用,缺少理論書籍和新器材購置的預算,使得后期活動的開展難以進行。因此,應在每年的初期規劃中,充分聽取成員意見,制訂詳細的經費使用計劃,根據方案合理科學地使用經費,以獲取效益最大化。
  最后,成員評價體系的完善。名師工作室成員的身份既是榮譽,也是動力。由于前期缺乏明確的考核標準,部分教師對個人需求不明,影響發展進程。在下一步工作中,需制訂具有個性化的評價體制,對成員發展的效能進行及時的評價,鼓勵教師進行反思,讓每位教師的發展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17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