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趣探源,讓漢字教學鮮活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分析和研究低年級漢字識字教學的方法,探索激發學生漢字學習興趣和活躍漢字教學氛圍的對策,為漢字教學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見解。
關鍵詞:漢字教學;低年級;興趣
一、緊抓課堂,多管齊下,激發興趣
1.引入課文時進行識字教學
課文引入環節一般是學生注意力相對集中的時候,如果課題中恰好有機會嵌入生字教學,那么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順勢而為,無形地滲透生字教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看菊花》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教學引入方式:
教師:同學們,跟著老師猜一個成語怎么樣?請同學們猜猜:辮兒紅,辮兒黃,斗狂風,戰嚴霜,秋風一起撲鼻香,說的是什么花?
部分學生回答:菊花。
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用幻燈片為學生展示菊花的圖片,讓學生仔細地觀察菊花的特征,孩子們發現菊花花瓣多是其最明顯的特征,一瓣一瓣又一瓣,排列得非常緊密,而菊花的菊字筆畫也很多,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記住這個字。之后教師再通過表演、比賽、反復練習和去公園實地觀察菊花的方式來讓學生深刻地記住生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隨文識字
教師可以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課文語境和課堂氛圍來巧妙地開展生字教學,讓學生在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理解生字的含義和字形。比如在進行“畏”這個生字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顯示三角龍的照片,這種動物是一種臉上長了三只大角的動物,孩子們紛紛表示害怕,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出一個生詞:望而生畏。學生會對單詞的含義感到好奇,教師可以向學生描述和解釋單詞的真正含義,并向學生介紹在古代,畏指代帶著鬼面具的人,他拿著一根狼牙大棒要打人。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豎提,學生將在喜聞樂見的學習環境中學會漢字。
3.有目的地集中識字
低年段識字類課文就是集中識字的典型代表,教材編者有計劃地把同類型的字或者有可比性的字安排在低年級課文大多以識字課文為主,這為教師進行集中識字教學提供了機會。語文教材的編者已經有計劃地將同類型、具有可比性的漢字安排在了一起,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去發現漢字之中的規律,更加精準地把握同形字、同義字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漢字學習效率。比如,進行雁這個生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展示“鳥”和“隹”的古漢字寫法,引領學生觀察它們和鳥類的關聯,之后再引入雀、鴉、雁等生字的教學,最后在拆分部件之后使得學生對其中的形聲規律有所了解和把握,這樣學生會對口訣、歌謠的記憶更加深刻,同時對漢字的起源和象形文字的特征有更本質的認識。
二、追本溯源,探索漢字奧秘
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獨特的象形內涵。教師在遇到一些有趣的漢字教學時,可以通過說文解字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漢字背后的深意,為學生暢游漢字王國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生字的同時學會思考和探究。比如,自己進行“人”這個漢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顯示古代人形的雕刻,讓學生感受到古漢字中的人字和直立著的古人有高度的相似性,古漢字中的人字就像一個人雙手垂直、目視遠方一樣。之后,人們又將兩個人字放在一起,創造了漢字“從”,表示跟隨、跟從之義,接下來學生就會問那三個人字能組成什么漢字呢,這樣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大大激發,教師可以順勢向學生介紹“眾”表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含義。根據人的形象,漢字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偏旁部首:人字旁,伙伴、他們、影像等等,在舉一反三、反復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很多和人字有關的漢字,并可以在此基礎上事半功倍地學好火、水、山、日等多個漢字。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他們記錄自己遇到的有趣的漢字并進行集體研究。有的小組在研究過程中制作了連環畫,有的小組表演了個小型的小品,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三、注重語文實踐,在活動中滲透漢字教學
生字學習不應當只出現在語文課堂上,更應當拓展到漢字文化主題活動之中去,在整個校園內形成良好漢字學習、研究氛圍,讓漢字學習的空間從校內拓展到校外。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漢語言的美妙,進而主動、生動地進行漢字書寫和學習。教師可以組織“漢字小神通”等漢字競賽,并在比賽中設置漢字造型展示、我畫你猜等多個比賽環節,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漢字的長生、演變和發展,在猜字謎的過程中體會到漢字的魅力,根據自己的研究書寫一份小小的漢字研究報告。筆者認為類似于《給學生的漢字王國》等書籍是學生學習漢字的利器,在你畫我猜等游戲活動之后,各個小組可以紛紛上交出漢字摩天輪、漢字小火車等優秀的作品,學生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有清晰的認知,并對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產生強大的自豪感,這種對中華文字的熱情將成為他們未來語文學習的重要根基。
參考文獻:
[1]呂志清.隨境潛心,實現語文識字高效:低年級識字有效性的三點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5).
[2]王陽陽.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的有效性[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5).
編輯 高 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