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患者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早期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患者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早期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內固定術,實驗組患者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早期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失血量相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三個月Harris評分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6.6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給予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患者半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提高早期療效,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半髖關節置換;高齡;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
本文通過對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分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及內固定術的研究,探討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患者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早期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70-92歲,平均(78.2±4.2)歲。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術前相關檢查,對照組患者采取內固定術,實驗組患者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即:行插管全麻后,健側臥位,采用髖關節外側入路,充分顯露髖關節,根據需要適當暴露骨折端。股骨頸基底截骨,以取頭器取出股骨頭,保留股骨矩,根據擴髓后髓腔的寬度選擇合適型號的非水泥型加長型股骨柄假體,安裝假體并使用鋼絲捆綁固定骨折塊,安裝雙動頭,牽引復位髖關節。之后,活動髖關節,檢查關節穩定性,若假體未出現脫位情況,即可縫合[1]。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失血量等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通過術后三個月Harris評分評定患者早期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用(x±s)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失血量相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三個月Harris評分對比
兩組術后三個月Harris評分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6.6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多見于高齡患者,患者平均年齡達70歲。由于股骨粗隆部血運豐富,骨折后極少出現不愈合情況,但不恰當的治療以及過早負重卻易導致髖內翻畸形;再加上對于高齡患者來說,股骨粗隆間骨折后需長期臥床,易引發各種并發癥,比如廢用性骨質疏松、壓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甚至導致患者死亡。臨床數據顯示,高齡患者因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并發癥導致的病死率達15%~20%。臨床在治療該病上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等,手術治療中的內固定術保留了髖關節固然有其優點,但內固定術后對下肢早期負重的限制也影響了老年患者的康復;而半髖關節置換術具有手術創口小及圍手術期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尤其適用于年老體弱,卻需要盡快恢復行走功能,避免長時間臥床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人群[2]。本文研究中,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實驗組患者的療效好于采取內固定術治療的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失血量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與內固定術相比,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患者上的術中安全性相當,半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更佳,且術后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將半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患者治療中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峰,孟晨,曹興兵,等.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患者復雜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骨傷,2018,31(09):37-42.
[2]李耀軒,張佑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智慧健康,2018,4(31):126-1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