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于社會資本理論和吸收能力理論,將社會資本分為市場、制度及技術3個維度,利用滬深兩市55家農業上市公司數據,對社會資本、吸收能力與企業財務、創新績效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市場資本和制度資本對企業財務、創新績效具有不顯著負相關關系,技術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并且吸收能力正向調節技術資本和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與財務績效不顯著正相關。企業在注重外部社會資本的同時,要時刻注重內部知識管理和不斷引進知識型人才,增強企業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吸收能力,以此來提高企業績效。
關鍵詞:企業績效;社會資本;吸收能力;調節效應;農業
中圖分類號:F 272071-09
Abstract: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social capital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market,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y.Using 55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the paper explore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market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 have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to corporate performance(finance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echnical capital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absorptive capacity positivel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bsorptive capa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but i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positively.While focusing on external social capital,enterpri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r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ant introduction of knowledge-based talents,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bsorb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so as to improve corporate performance.
Key words:corporate performance;social capital;absorptive capacity;moderating effect;agriculture
0 引 言新技術的涌現、市場環境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創新活動的復雜性和風險性逐漸增加。由于資源、信息、技術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約束,企業很難獨自進行創新活動,不得不從外部尋求合作來彌補自身創新的不足,提升企業績效。社會資本作為企業創新的關鍵來源,有利于新觀念產生、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擴散,已成為企業獲得資源、進行技術交流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力量[1]。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資本有助于企業獲得市場機會、隱性知識和人力資本,對提升企業績效有著積極的效果[2-4]。
相對于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企業外部網絡資源的重要性,企業吸收能力理論的學者認為,企業內部有效獲得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同樣重要。徐超、池仁勇(2016)指出,企業在獲得新的市場資源、信息資源及政策等社會資本支持后,為了保證企業績效的提升,就必須擁有較強的吸收和整合能力來轉化這些資源[5]。劉新同,許娟娟(2017)認為,企業有效的識別、吸收和利用內外部的資源和知識,已成為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6]。為了加深對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了解,部分學者將兩種理論相結合,以吸收能力作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來探究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戴勇、朱桂龍(2011)以吸收能力作為調節變量,以94家廣東制造企業為樣本,探究了產業界內和產業界外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7]。馬超(2012)以吸收能力作為調節變量,以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為例,驗證了內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8]。侯廣輝、張鍵國(2013)以吸收能力作為調節變量,通過對醫療、石油、交通運輸等76家企業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實證分析,探究了縱向、橫向和社會關系資本對技術創新績效的異質性影響[9]。唐麗艷等(2014)將吸收能力作為中介變量,以入駐大連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在孵企業為調研對象,研究社會資本和創新孵化績效的關系[10]。付敬,朱桂龍(2014)將吸收能力作為中介變量,以廣東省343家技術中心企業為調查對象,檢驗了內外部知識源對企業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影響[11]。戈錦文等(2016)將吸收能力作為中介變量,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江蘇省94家農村合作社進行了調研,研究了社會資本與農村合作社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12]。類似的研究還有任愛蓮(2010)[13]、劉學元等(2016)[14]、朱建民等(2017)[15]。目前,以吸收能力作為直接或間接效應探究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55家農業上市公司數據,實證檢驗社會資本、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相比以前的研究,本研究體現了以下特點。1)對企業績效的測量從創新績效、財務績效2個方面進行評價?,F有的實證研究中,多數學者僅考慮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而對財務、創新績效兩者同對進行探討的較少。企業績效的提升不僅要著眼于企業當前績效(財務績效)以滿足員工、股東等相關利益者的既得利益,也必須考慮企業不斷提供新產品和新技術(創新績效)以促進企業未來的進步與發展。 2)利用農業上市公司的數據來實證檢驗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F有文獻對三者關系的研究,大部分實證樣本來自于高新技術產業,因此,研究結論是否同樣適用于農業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檢驗。農業企業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然而農業企業卻面臨著生產周期性強、自然因素影響大、盈利能力弱、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等問題,再加上我國農業企業大多位于經濟發展相對欠發達的地區,控制風險的能力較弱,管理理念相對傳統,更加體現了農業企業對外部環境和組織依賴性較高的特點。所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重視內部吸收能力成為農業企業提高績效的策略之一。敖嘉焯等(2013)提出,由于內在脆弱性和對外部環境的高度依賴性,農業企業要想實現健康發展和提升企業績效,就必須從外部組織中獲取所需的資源[16]。農業上市公司作為優勢企業代表,具有較好的科研實力與資金實力,在三者關系的研究方面值得關注。對滬深兩市農業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即可檢驗企業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是否同樣適用于農業企業,又對農業企業提高企業績效,有效運用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 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企業層面的社會資本的定義是由Nahapiet、 Ghoshal(1998)首次提出,他們認為企業社會資本存在于個體或社會單元的關系網絡中,是現實資源和潛在資源兩者的總和[17]。社會資本來自許多不同的獨立來源,因此,產生了各種各樣對社會資本的解釋和界定。一些研究人員將社會資本視為個人財產[18];有些人認為它是個人及其社會關系兩者的財產[19-20];還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社會資本屬于群體[21]。邊燕杰、丘海雄(2000)認為社會資本是企業為了自身發展與提升自身實力,不斷與外部組織建立聯系以此獲得社會稀缺資源的一種能力[22]。總之,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和范圍并沒有明確的解釋與界定,而且其量化和測量的問題至今沒有圓滿解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求從企業社會資本的維度構成展開了研究。Nahapiet等(1998)將社會資本劃分為3個維度: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Uphoff等(2000)將社會資本分為兩種:結構性社會資本,關注外部社會關系網絡等;認知性社會資本,關注組織成員間的價值觀、信任度等[23]。張方華(2006)將社會資本分為縱向關系資本(客戶、供應商)、橫向關系資本(競爭對手、其它企業)和社會關系資本(大學、研究機構、政府等)[24]。周斌等(2009)通過對武漢市高科技園從事農業科研的企業進行研究,將社會資本分為社會關系、市場關系和內部關系[25]。戴勇、朱桂龍(2011)將社會資本劃分為產業界內的社會資本和產業界外的社會資本兩大類。徐超、池仁勇(2016)將企業家社會資本概念化為3個維度:企業家制度社會資本(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企業家市場社會資本(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等)及企業家金融社會資本(與銀行、風投等)。綜合以上觀點,本研究從3個維度來考察社會資本:市場社會資本(與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等)、制度社會資本(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技術社會資本(與大學、科研機構等)。
1.1.1 市場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
市場社會資本主要指企業與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等建立的關系網絡中所獲得的資源。Mesquita等(2008)實證研究發現,由于處于同一行業的企業容易在戰略合作上達成一致,市場社會資本更容易成為企業關鍵的合作資源[26]。周斌等(2009)提出,企業與客戶和供應商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更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以及為產品創新提供必要的支持,促使企業提高資源獲取的能力[25]。企業借助市場資本可以識別和獲得更多市場機會,克服環境不確定性,得到更多知識、信息、資金和情感等資源的支持,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由于農業企業自身的特點(如盈利能力弱、自然因素影響大、周期性強),農業企業更需要通過與市場社會資本的互動來獲取足夠的市場信息,以抵抗自然和市場風險,促進企業發展。王茜(2009)也提出,市場伙伴(顧客、供應商等)是農業企業的核心利益相關者[27]。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1a:企業市場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1b:企業市場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1.1.2 制度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
制度社會資本主要指企業與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它行政管理職權單位等建立的聯系中獲得的各種資源。陳光華等(2014)以廣東產學研項目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當政府研發資助達到一定規模時,對產品績效的提升起著積極的作用[28]。王濤等(2016)通過對成都市與漢中市的150家企業發放問卷,發現企業與政府部門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種平臺及優惠信息,提高企業創新績效[29]。制度社會資本有利于企業獲得政府補助、稅收優惠等資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為企業提供更多市場信息、技術、知識等關鍵資源,進而提高企業績效。特別當企業面臨財務困境時,擁有政治資本的企業更能體現出競爭優勢。農業企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要時刻與政府保持良好的聯系,以獲得更好的發展。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2a:企業制度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2b:企業制度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1.1.3 技術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
技術社會資本主要指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的合作中所得到的資源支持。Cassiman等(2006)通過研究比利時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得出與研發機構合作可以給企業創新能力帶來正向的作用,幫助企業減少創新過程中的阻礙和有效解決創新中的復雜問題[30]。任愛蓮(2010)以109家中小電子信息科技企業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指出科研院所是領先技術的源頭和企業創新績效提高的關鍵資源。技術社會資本作為前沿科學與技術的引導者,能夠幫助企業充分整合和利用內外部稀缺資源,促進企業知識的傳播與轉移,有利于企業及時了解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因此,技術社會資本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了解農業技術前沿以及提高企業績效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農業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3a:企業技術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3b:企業技術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1.2 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隨著學術界對企業吸收能力的研究以及認識的不斷加深,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和概念在被不斷熟知與完善。Cohen、Levinthal(1990)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和轉化外部信息并將其應用于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能力[31]。吸收能力理論假設具有較高吸收新知識能力的企業與低吸收能力企業相比更具競爭優勢。該理論認為組織要有知識基礎才能夠吸收和使用新知識。那些沒有知識基礎的公司可能永遠無法吸收新的知識,無論他們花費多少資本來獲得它。Schumpeter(1942)認為沒有開發知識庫的公司會因為后續知識和技術的發展而被“鎖定”,導致組織的創意被破壞[32]。擁有知識基礎對組織的優勢體現在2個方面:首先,前一個時期的知識將有助于吸收下一個時期的新知識;其次,成功使用新知識可以自我強化,并可以激勵公司繼續無限期地吸收新知識。吸收能力實質上由多維度構成。Zahra,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4種維度:獲得、同化、轉化、應用,并將其分為潛在吸收能力(獲得、同化)和實現吸收能力(轉化、應用)[33]。Murovec,Prodan(2009)從創新來源的角度,將吸收能力劃分為兩個維度:需求拉動和科學推動。需求拉動是指來自市場的新知識來源(例如,客戶,競爭和供應商)。科學推動是指從研究和實踐中獲得的新知識來源(如書籍,期刊,會議,貿易和其他學術來源)[34]。學者們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吸收能力進行測度,本研究利用二手數據進行測量的主要原因是二手數據相對一手數據而言具有較高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可靠性。Cohen,Levinthal(1990)首次提出利用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值)來測度吸收能力。利用研發強度測度吸收能力的還有Tsai(2001)[35],王建(2015)[36]。許學國(2013)[37]、陳光華(2014)用研究人員占比來測度吸收能力。徐超(2016)用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和員工激勵3個維度測量吸收能力。其它利用二手數據測量吸收能力的還有發表科技論文數量[38]、申請專利數量、大學以上學位技術人員的平均研發額。吸收能力是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來源,是企業將知識、信息、技術等外部關鍵資源內化的重要途徑。瞿孫平等(2017)研究發現,吸收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有效辨識外部環境,提高知識搜索的速度和質量,可以為企業帶來有價值的異質知識,提升企業創新績效[39]。竇紅賓、王正斌(2010)以西安通訊裝備制造產業為例,指出吸收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帶來企業產品和工藝上的改進,給創新績效帶來正向作用[40]。鄧穎翔、朱桂龍(2009)以珠三角地區企業為樣本,分析了內外部創新源、吸收能力及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結果表明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啊發揮著積極的影響[41]。類似的研究還有李遠東(2016)[42]、董勛(2015)[43]、馬珊珊等(2014)[44]??偟膩碚f,大部分研究已經證實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有著正相關關系。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4a:吸收能力與企業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H4b:吸收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1.3 吸收能力對社會資本和企業績效的調節作用企業績效的提高不僅需要外部社會資本,而且還需要企業內部識別、同化、轉化、應用能力的支持,才能將社會資本的價值體現出來[45]?;蛘哒f,社會資本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獲取技術和信息資源不足的短板,幫助企業提高企業績效,但如果企業不能將這些已獲取的關鍵資源轉化為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很可能受限。徐超、池仁勇(2016)以139家創業板上司公司為例,證實了吸收能力的正向調節作用。陳志軍、繆沁男(2014)將吸收能力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研究外部創新源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驗證了潛在、實現吸收能力均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發揮著積極的作用[46]。吸收能力較強的企業能夠有效識別外部信息和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知識,提高企業知識多樣性和知識存量,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相反,吸收能力較弱的企業不能有效地對新知識進行接收、消化轉化及利用,難以形成自己的績效優勢[47]。因此,企業吸收能力越強,社會資本給企業績效帶來的優勢越明顯。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5a:吸收能力在市場社會資本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b:吸收能力在市場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c:吸收能力在制度社會資本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d:吸收能力在制度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e:吸收能力在技術社會資本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H5f:吸收能力在技術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2 實證研究設計
2.1 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文中選取2015年及以前在滬深兩市上市的中國農業企業為研究樣本。上市公司不僅需要接受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等內控機構的監督,同時還需要接受證監會、深滬交所、股東和社會大眾的質詢,其數據具客觀性和準確性。剔除研發投入缺失、專利數據缺失及ST的企業,保留的最終樣本為55家上市農業企業。其中,26家屬于農林牧漁業,占總樣本的47.3%;29家屬于農副產品加工制造業,占總數的52.7%.在所有制類型方面,有16家國有企業,占總數的29%,39家其他類型的企業,占總樣本的71%.樣本中有22家企業來自于山東省、天津市、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北京市、湖北省、河南省等10個發達地區,占總數的40%,另外33家則分布于其他省市,占總數的60%.在上市年限方面,有24家企業成立10年以上,占總數的43.6%.社會資本、企業吸收能力、財務績效及創新績效的相關數據均來自于巨潮咨詢網公布的各企業2016年年報,專利信息來源于佰騰網專利檢索系統。
2.2 變量測量 2.2.1 社會資本測度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相關測度如下:①市場社會資本(MC):用前5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占年度銷售總額的比例和前5名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測度;②制度社會資本(IC):用政府補助占企業營業收入的比例測度;③技術社會資本(TC):用企業高管在其他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任職的單位數目來測度。
2.2.2 吸收能力測度借鑒理論分析部分對吸收能力測度的研究成果,選擇員工激勵和研究人員占比2個維度來測量吸收能力(AC):①員工激勵:用企業支出的教育及工會經費占員工薪酬的比例測度,反映了企業對員工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②研究人員占比:用研究人員占全體員工比例測度,反映了企業技術人員對外部信息的識別與應用能力。
2.2.3 企業績效測度參考現有研究成果,創新績效(IP)選擇2016年企業專利申請數量來測度;財務績效(FP)用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來測度。
2.2.4 控制變量文中對不屬于研究范圍,但對企業績效可能有影響的5個變量——企業所在地域、企業規模、上市年限、所有制類型和行業進行控制,分別用Reg,Size,Age,Own,Ind表示。其中,企業所在地域按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2015—2016)》,將山東省、天津市、福建省、北京市、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視為發達地區。變量的定義及說明見表1.
3 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3.1 樣本描述性統計從統計結果看,55家農業上市中公司前5名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均值為23.98%,前5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占年度銷售總額的比例均值為17.37%,每家公司平均從政府獲得的補助為2 019.39萬元,企業高管在其他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任職的單位數目均值3個。本科以上學歷員工人數占全體員工總數的比例均值為19.68%.用于職工教育和工會活動等員工激勵經費均值為628.96萬元,占員工薪酬的1.33%.公司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均值1.66%,研究人員占比均值7.27%.2016年末公司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8.49%,2016年平均每家公司專利申請數為33項。
3.2 變量相關性檢驗研究運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研究樣本進行處理和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相關系數均低于0.50)。企業技術資本與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339,在p<0.0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企業市場資本與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281,并在p<0.0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對財務績效具有不顯著負向影響。企業制度資本與財務、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05,-0.184,但不顯著。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r=0.148,p<0.1),與市場資本(r=0.250)和技術資本(r=0.255)在p<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除此之外,作為控制變量的企業規模與市場資本(r=-0.432)和吸收能力(r=-0.459)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企業規模越大,其自身所具備的社會資本(如聲譽、品牌)也越來越高,較少依靠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網絡來進行資源的整合和擴張。同時,隨著規模的擴大,企業獲取的信息和知識往往比較雜亂,導致企業難以辨識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吸收能力降低。企業規模與財務績效(r=0.405,p<0.01)和創新績效(r=0.418,p<0.01)顯著正相關。
3.3 多元回歸分析表3是驗證本研究假設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檢驗結果顯示,各模型的DW值介于1.6~1.8之間,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模型1,4僅包含控制變量;模型2,5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加入了作為主效應的社會資本以及作為調節變量的吸收能力;模型3,6又進一步增加了兩者的交互項。
3.3.1 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
從表3可以看出,模型2中R2由0.312提高到0.325,模型5中R2由0.315到0.419,在加入自變量社會資本和調節變量吸收能力后兩個模型的解釋力顯著提高;企業市場資本與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的系數分別為-0.067,-0.002,且兩種關系都不顯著;企業的制度資本與財務、創新績效的系數分別為-0.036,-0.148,不顯著負相關。企業的技術資本與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299,并且在p<0.0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相關,但與財務績效不顯著正相關。因此,假設1~3中只有假設3b得到支持,假設1,2與文中的假設相反,結果的不一致恰好說明不同社會資本對農業企業績效的影響是有差異的。
3.3.2 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
從模型2,5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吸收能與財務績效的系數為0.034,不顯著正相關,與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038,并在p<0.1的統計水平上正相關。故假設4b得到支持。
3.3.3 吸收能力對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調節作用
為了檢驗假設,將社會資本和吸收能力中心化后得到的交互項加入模型。模型3的R2由0.325提高到0.327,模型6的R2由0.419提高到0.442,說明兩個模型加入交互項之后解釋力均有所提高;模型6中TC*AC的系數為0.322,并且在p<0.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驗證了吸收能力對技術資本與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顯著正向調節效應。模型3和6中交互項MC*AC,TC*AC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也就是說,只有假設5f得到支持。
4 研究結論與啟示研究以深滬兩市55家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了文中提出的5個假設。研究結果證實了技術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以及吸收能力對兩者的調節作用。當企業知識吸收能力較高時,大學、科研機構等技術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支持效果就越強。企業通過與大學、科研機構等交流資源,能夠得到知識和技術上的合作,給企業帶來先進的人才、技術和信息資源,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對于農業企業來說,技術資本可以彌補企業自身創新不足,是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市場資本對財務、創新績效具有負向相關關系,與本研究假設相反。其原因可能是:企業與市場資本關系的好壞程度,不只是反映企業從客戶和供應商獲得資源的便利性,同樣反映的是企業對兩者依賴程度的大小。企業對客戶、供應商越依賴,自身的討價還價能力就越弱,對企業財務、創新績效起著消極的影響。再加上農業市場不成熟的法律框架以及模糊和粗放的政府監管,導致企業出現價格戰和機會主義等惡性競爭,因此供應商和客戶所提供的信息不一定是可靠和有價值的,反而會泄露企業內部關鍵技術、知識及稀缺資源的秘密,不利于企業創新,造成對企業自身資源、知識與技術的浪費,進而影響到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同樣,制度資本與財務、創新績效負向相關。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為了獲得政府的認可和支持,企業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成本,導致制度資本對企業有限資源的不合理占用;另一方面,企業沒能很好地整合和利用制度資本,甚至出現無效投資行為,削弱了制度資本對企業財務和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吸收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多的體現在創新績效層面,對財務績效具有正向關系,但不顯著。市場資本和吸收能力的交互項、制度資本和吸收能力的交互項對企業績效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嵌入到市場資本的資源,可能由于考慮到商業秘密的保護,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從客戶和供應商那里獲得有價值的資源;嵌入到制度資本的資源,可能由于企業的制度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已趨于穩定以及企業之間制度網絡差異性有限,造成各企業之間績效的區分效果不強。對農業企業而言,研究結論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研究結果表明農業企業的創新績效主要依靠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等技術資本的交流與合作,且當企業知識吸收能力較高時,大學和科研機構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作用就越明顯。由于研發投入多,難度大的特點,農業企業更應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互信關系,以便及時掌握農業技術的發展動態與發展趨勢,逐漸實現商業化應用,從而更好地發揮技術資本的支持作用。同時,要謹慎看待市場資本與制度資本的網絡關系,避免過度依賴與無效利用。其次,農業企業內部的吸收能力對企業績效的改善及提升有著明顯的效果。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吸收能力是企業內化互補性資源以及提升潛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業應該幫助公司員工看到并理解組織目前的工作來構建強大的知識庫,建立一種“學習和融入新知識”的組織文化,幫助公司更好地實現目標。另一方面,企業要選擇能夠適應新知識的人才進入組織,創建可以接受和使用新知識的團隊,以此來提高企業組織學習的內在潛力,實現外部資源與內部知識吸收能力的有限契合。
參考文獻:
[1] Lawson B,Tyler B B,Cousins P D.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 on buy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03):446-460.
[2]Lee Y,
Cavusgil S T.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contractual based versus relation based 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08):896-905.
[3]Collins C J,Clark K 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06):740-751.
[4]唐 穎,張慧琴,李 璞,等.社會資本、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16):102-104.
[5]徐 超,池仁勇.多維企業家社會資本、企業吸收能力與企業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0):82-88.
[6]劉新同,許娟娟.網絡眾包價值協同、吸收能力對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05):92-97.
[7]戴 勇,朱桂龍.以吸收能力為調節變量的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研究——基于廣東企業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1,25(01):80-84+90.
[8]馬 超.企業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9]侯廣輝,張鍵國.企業社會資本能否改善技術創新績效——基于吸收能力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3(02):74-86.
[10]唐麗艷,周建林,王國紅.社會資本、在孵企業吸收能力和創新孵化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7):51-59.
[11]付 敬,朱桂龍.知識源化戰略、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產出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3):25-34.
[12]戈錦文,范 明,肖 璐.社會資本對農民合作社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吸收能力作為中介變量[J].農業技術經濟,2016(01):118-127.
[13]任愛蓮.創新開放度、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來自中小電子科技企業的證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0):10-14.
[14]劉學元,丁雯婧,趙先德.企業創新網絡中關系強度、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6,19(01):30-42.
[15]朱建民,王紅燕.企業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效應[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215-223. [16]敖嘉焯,萬俊毅,黃 瓅.社會資本對農業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13,27(09):117-121.
[17]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242-266.
[18]Portes 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24.
[19]Coleman J 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MA:Belknap Press,1990.
[20]Loury G C.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C]//In P.A.Wallace & A.M.LaMonde(Eds.),women,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77:153-186.
[21]Bourdieu P,Wacquant L.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2]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02):87-100.
[23]Uphoff N,Wijayaratna C M.Demonstrated benefits from social capital:the productivity of farmer organizations in Gal Oya,Sri Lanka[J].World Development,2000,28(11):1875-1890.
[24]張方華.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績效:概念模型與實證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03):47-53.
[25]周 斌,李艷軍,孫 麗.企業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農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5):136-139.
[26]Mesquita L,Lazzarini 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SMEs’access to globalmarke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02):359-380.
[27]王 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績效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28]陳光華,梁嘉明,楊國梁.企業吸收能力、政府研發資助與外部知識獲取對產學研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4(07):68-74.
[29]王 濤,黃蘭蘭,周 正.外部創新源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以吸收能力為中介變量[J].軟科學,2016,30(05):50-53+73.
[30]Bruno Cassiman,Reinhilde Veugelers.R&D cooperation and spillover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u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04):1169-1184.
[31]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01):128-152.
[32]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 Row,1942.
[33]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185-203.
[34]Murovec N,Prodan J.Absorptive capacity,its determinants,and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output: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odel[J].Technovation,2009,29:859-872.
[35]Tsai W.Knowledeg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05):996-1004.
[36]王 建,胡瓏瑛,馬 濤.吸收能力、開放度與創新平衡模式的選擇——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33(02):304-312. [37]許學國,龔 濤,張慧濤.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深入分析——基于上海地區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76-82.
[38]高照軍.吸收能力與制度合法性視角下企業集團隸屬公司國際化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2):92-98.
[39]瞿孫平,石宏偉,俞 林,等.創新戰略對知識搜索策略的影響——基于市場環境的調節作用[J].情報雜志,2017,36(10):180-187.
[40]竇紅賓,王正斌.網絡結構、吸收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西安通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05):25-30.
[41]鄧穎翔,朱桂龍.吸收能力在創新過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來自珠三角企業的經驗證據[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0):85-89.
[42]李遠東.吸收能力、創新績效與信息化障礙——來自河南中小民營企業的實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1):80-85.
[43]董 勛.知識吸收能力、組織記憶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4):132-136.
[44]馬珊珊,劉 偉,張慧穎.供應鏈關系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需求拉動型吸收能力的視角[J].河北工業科技,2014,31(01):32-38.
[45]丁 宇,王衛江,劉正剛,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開放式創新績效: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基于新疆企業樣本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6,29(06):41-45.
[46]陳志軍,繆沁男.外部創新源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J].經濟管理,2014,36(03):135-144.
[47]Lichtenthaler U.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turbulence,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learning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04):822-846.
?。ㄘ熑尉庉嫞涸S建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1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