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消解方法測定農產品中硒元素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法和水浴消解法分別溶解農產品樣品,采用冷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硒元素的含量。經比較,兩種方法的檢出限分別為1.05 ng/g和0.93 ng/g,精密度分別為1.98%~8.44%和1.19%~5.22%。經國家一級標準物質驗證,兩種消解方法均能滿足農產品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可用于農產品樣品的分析測定。
關鍵詞:農產品;硒;微波消解;水浴消解;檢出限;精密度
中圖分類號:TS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9)03-0040-03
硒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準金屬元素,其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極低。近年來人們生活質量提高,開始關注飲食健康,因此對農產品中硒元素進行分析測定十分必要。目前硒的測定方法主要有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氣相色譜法等,其中冷原子熒光測定硒元素具有檢出限低、重現性好、準確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地質、環保、農業等樣品的分析測試中。樣品的前處理方法主要有大管回流法、水浴法、微波消解法等,其中水浴消解法操作簡單、樣品消解快、成本低廉,微波消解法消解速度快、消耗酸量少且消解過程較徹底。本課題分別采用水浴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消解農產品樣品,采用冷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其中硒元素含量,并對兩種方法的測定結果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及工作條件
1.1.1 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學工作平臺 由上海屹堯儀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其工作參數見表 1。
1.1.2 XGY-1011A型原子熒光光度計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化學勘察研究所儀器研制中心生產。其工作參數見表2。
1.2 主要試劑
硒標準貯備溶液:ρ(Se)=100 μg/mL;還原劑:0.6%的KBH4(W/V)在0.3%的KOH溶液中配制;鹽酸、硝酸、氫氧化鉀、硼氫化鉀、高氯酸、過氧化氫均為優級純;水為超純水。
1.3 試驗方法
1.3.1 水浴消解法 準確稱取0.500 0 g樣品于25 mL比色管中,加入10 mL(1+1)新配制的王水,搖勻,于沸水浴中消解2 h,中間搖動樣品數次,取下,冷卻,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放置過夜后待測,同時平行做2份空白試驗。
1.3.2 微波消解法 準確稱取0.250 0 g樣品于消解罐中,加入5 mL濃硝酸,浸泡放置過夜,加入1 mL過氧化氫于消解罐中,放置20 min后,于消解儀中按表2設置的參數進行消解,消解完成冷卻后,取下,轉移至25 mL比色管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搖勻,澄清待測,同時平行做2份空白試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兩種消解方法的檢出限比較
在儀器最佳條件下繪制工作曲線,分別對兩種消解方法的樣品空白連續測定12次,計算方法的檢出限(兩種消解方法體積質量比均為100倍),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水浴消解法的檢出限為1.05 ng/g,微波消解法的檢出限為0.93 ng/g。
2.2 兩種消解方法的準確度與精密度比較
分別采用兩種消解方法對7個國家一級標準物質GBW10010(大米)、GBW10011(小 麥)、GBW10012(玉米)、GBW10014(圓白菜)、GBW10016(茶葉)、GBW10047(胡蘿卜)、GBW10049(大蔥)平行測定12次,計算方法的準確度與精密度,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水浴消解與微波消解方法的準確度與精密度均小于10.00%,滿足農產品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可以用于農產品樣品的分析測定。
3 結論
采用兩種方法分別溶解農產品樣品,測定其中硒元素。經國家一級標準物質驗證,兩種方法的檢出限、準確度與精密度均能滿足農產品的分析測定要求。微波消解設備昂貴、裝卸繁瑣,不適于大批量分析;水浴消解操作簡單、成本低廉,適用于大批量分析,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慧芬,李明元,沈文.食品衛生理化檢驗標準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2] 馬生鳳,孫德忠,鞏愛華,等.大管回流消解ICP-MS測定植物樣品中的Hg及其他痕量元素[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7,26(2):136-140.
[3] 吳敏.水浴消解-原子熒光光譜法快速測定糧食中的微量汞[J].糧食儲藏,2009,38(3):46-48.
[4] 黃登強,黃秋艷.水浴消解-原子熒光法測定苦草中汞、 砷[J].廣西輕工業,2009(10):95-96.
[5] 范凡.微波消解-原子熒光法測定植物揚中汞[J].巖礦測試,2003,22(1):58-60.
[6] 唐興敏,陳萍.微波消解-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植物樣中砷汞硒[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3(2):222-225.
[7] 陳海杰,于兆水,邢夏,等.水浴消解-冷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植物樣品中汞[J].化學工程師,2014(6):24- 26.
[8] 蒲海欽.原子熒光測定植物樣中汞的兩種消解方法的比較[J].化工管理,2017(9):123.(下轉第44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