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音樂美育課程銜接的思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美育教育,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分歧。小學的音樂課堂以感性體驗為主,理性分析為輔。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小學音樂課堂重體驗與感受,課堂教學多元化,教學方法豐富多樣,但是容易忽略對學生音樂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而學生進入中學后要在最快時間具備較全面的音樂知識儲備,來完成一些音樂科目的測試,音樂課堂更多的是傳授專業知識,這樣便形成了一種矛盾:小學的音樂美育教育缺乏深度,中學的音樂美育教育又顯得匱乏。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尋得平衡,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得到更全面的音樂美學熏陶?筆者在基于對本教育集團下的中小學音樂課堂美育教育觀察與思考中,進一步探索符合本教育集團學生學情的小初音樂課堂的銜接。
【關鍵詞】教育集團 小初音樂美育 美育銜接
隨著中考藝術測評的逐步實施,對于學生音樂知識量的儲備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通過測評能夠較為準確地衡量學校音樂教育的程度,促使學生重視音樂積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家對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視和提倡。隨著測評活動實施的普及。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差異逐漸顯現。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有機會接觸到了本教育集團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通過了解分析,發現本教育集團小學與中學的音樂美育銜接存在斷層,并以此展開調研,希望通過對致遠教育集團下的小初音樂課堂的美育教學探索,解決斷層問題,為學生持續性的音樂美育學習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為何說音樂美育是受益終身的學習
說起音樂的美育,很多人會將它定義為使學生掌握某種音樂技能。很多時候,我們強化“育”而忽略“美”。特別是評價一個學生的音樂素養,往往會用唱幾首歌、聽過幾位名家的經典作品、掌握哪些樂器演奏技巧等技術化的評價標準來考量學生的音樂能力。這些能力是否重要?當然重要,可是掌握這些音樂技能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美育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審美。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美育能夠讓學生勇于表達自我的感受,能夠擁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學會生活并保持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美育作為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必要基礎,在義務教育的黃金階段,能夠讓學生了解美、發現美并去建立終身追求美好事物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二、致遠教育集團中小學音樂美育銜接難點分析
目前,在中小學階段,美育教育還是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多情況下,教師對于美育只明白其重要性,并不知其過程與方法,加之對美育的重視并沒有達到以人為本的高度,導致音樂課堂簡單粗暴、乏味無趣,學生對音樂的熱情不再。筆者對本教育集團下的五、六、七年級的音樂課進行調研后發現,中小學的音樂審美教育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學重感受,中學重技能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小學階段學生接受音樂多以情感上的體驗為主,美育在小學階段停留在對作品的情緒、學生的主觀感受、聯覺體驗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學生發展了自我審美意識,學習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中學更加強調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熟練掌握,注重作品的曲式分析,名家名曲的音樂信息儲備,各種樂器的分類與音色分辨等,以便學生更好地迎接測評。因此,中小學音樂審美培養存在較大的差別。
2.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專業術語使用問題
筆者在調研中還發現,本集團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師在感性體驗和理論分析講解之間存在較大的空缺。學生在體驗感知音樂之后,沒有及時轉化成音樂專業知識。經過分析,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于音樂教師在專業術語的使用上不夠及時與嚴謹。學生在身體或者心理感知之后,無法得到專業知識的解答。這就導致了學生聽過這個作品但又不知道這個作品的尷尬局面。而中學則不同,教師在音樂專業術語使用上非常嚴謹與執著,由于測評的需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正確性與專業性的指導,學生能夠得到較為專業的音樂知識解答。但是由于專業知識較難理解,學生缺乏在感性體驗基礎之上對音樂本身的理解。
3.集團化中小學音樂課堂融合度問題
中小學雖是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制定課程標準也是以九年一貫制來制定。但是由于大部分中小學不是集團化。中小學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彼此對學生的音樂水平并不知情。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能夠從學生作為人的發展角度,可持續性學習審美為主要依據的中小學少之又少。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通過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边@意味著,中小學之間應進行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能力與審美能力,評估學生的發展需要,從而制定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音樂審美課程。
三、集團化音樂審美課堂發展方向
1.以人為本,音樂美育需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線工作的音樂教師,滿足學生自我情感的需要是音樂教學的核心。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在音樂課中獲得審美的滿足,激發他們對審美的更高追求?!坝妹纴碛恕笔桥囵B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1954年,馬斯洛在他的著作《激勵與個性》中提到了有兩個并未列入其需要體系排列中的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作為人類發展的終極需要,在義務教育階段便已奠定其基礎。以本教育集團來說,小學與中學在制定音樂審美課程目標時也不能局限在只滿足本年級課程需要。要以人為本,從人的終身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與中學保持密切的溝通,合作制定可持續的審美課程目標。
2.探索中小學音樂審美教育銜接點
在對本集團五、六、七三個年級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調研中發現,63%的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審美并不重要,32%的學生認為審美就是掌握某種音樂技能,只有5%的學生認為審美對自身成長有幫助。從這組數據看來,學生并不清楚音樂審美是什么,也不知道音樂審美會帶來怎樣的益處。 因為存在偏見。我們便要以實際行動消除偏見。以致遠教育集團為例,筆者通過本集團下的中小學音樂課程分析。整理出若干關于音樂審美教育的銜接點,具體如下:
?、儆筛行泽w驗到理性分析的過渡。
?、诮滩馁Y源的整合與分享。
?、壑行W各年段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階梯規劃。
四、集團化音樂審美課程銜接實施初探
分析了目前本教育集團音樂審美課程的分歧與銜接點,如何有效實施并可持續化發展成為了致遠教育集團中小學音樂教研活動的重點。本著“篤學善創 寧靜致遠”的辦學宗旨,音樂審美課程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本集團中小學音樂課調研,同課異構
組織本集團教師觀摩中小學課堂,記錄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針對審美教育所實施的策略,分析感性與理性表達,從而尋找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審美教學差異,針對差異進行中小學同課異構,拓展思路,尋找更多審美元素。
2.展開本集團中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問卷調查
學生作為主體,他們的感受是最為直接的。尊重學生的表達和想法。調查問卷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喜好和需求,為日后制定學生音樂欣賞手冊尋找依據。
3.中小學教材整合,制作學生音樂欣賞手冊
對教科書進行單元整合,將三冊教材內的素材進行主題式分類。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歡樂頌”中欣賞了一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貝多芬的作品分布在中小學各年段和單元中,作為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以音樂家創作的時期進行排序。將所有的作品進行歸類整理,再以學生審美培養需要進行集團備課,形成本集團的學生音樂欣賞手冊。
學校音樂教育作為普及教育,面對的是普通的、大眾的音樂審美,并非培養音樂家專業技能。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在報告“探索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中就重點闡釋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皩W習音樂是為了讓人的精神更加美好。而音樂本身以情動人,也就是說,‘動人’是音樂用來豐富人類的精神的”。筆者通過對本教育集團下的中小學音樂審美課程的探索,更加堅定了音樂課堂要“以感受體驗為主”的教學理念。音樂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于表達、內化感受、外化體驗的審美情趣,就像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在其《音樂何需懂》一書中提出的那樣:沒有藝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音樂并不是程式化,而是一種內化再外化的過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