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家\校\社”教育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小素

  摘 要 眾所周知,小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將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家庭問題、減負的社會因素影響、教師對待學生亞健康心理等方面論述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結合農村實際,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旨在為推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 農村 小學 心理健康 家庭 學校 社會 減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1)10-0041-02
  
  小學心理專家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對于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的探究以及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家長、教師、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剖析
  1.由家庭問題引發孩子的心理障礙
  在我們學校就讀的學生家長大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的文化水平多數是初中或者是小學,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較低,使得這部分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方式選擇和應用上存在“粗暴性”的發展趨勢,再加上他們所承受的家庭壓力和就業壓力以及諸多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使他們只會不斷地向孩子施壓,而不會去關注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在他們眼里,成績、名次高于一切。當孩子達不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時,他們不會選擇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好好總結,爭取下次取得優異成績,而是沖著孩子大發脾氣,有的還甚至采用“棍棒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小學生正是心理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得到家長、教師以及周圍學生的認可、鼓勵與尊重,家長采用的這種謾罵、體罰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小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同時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時間一長,小學生會變得自卑,嚴重的會有輕生的念頭。此外,家庭關系的和睦程度,也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有關權威調查報告顯示:80%以上的家庭關系不融洽或者單親的小學生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
  2.減負,減出來的時間受社會因素的影響
  隨著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成為廣大家長關注的重點問題。我們知道,課業負擔的減輕,有助于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培養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但是,值得廣大家長考慮的是,減負減出來的時間,孩子都在干什么?網吧和游戲廳的老板大夸“減負”好,因為“減負”后,學生的上座率提高了,雖然國家對網吧等游戲場所進行監管,但農村的網吧老板卻存在著“天高皇帝遠”的想法,無視法律的存在,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長期迷戀網吧的小學生,很容易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不由自主地偏離自己的目標,開始變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有的竟為了得到上網的錢,做出意想不到的違法的事情。對于畸形化發展心理趨勢,應該引起社會有關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深思,我們必須明白,“減負”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發展的空間,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學到更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
  3.學校教師對待孩子的不正常的差異化因素
  農村學校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農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相對來說比較低,比如,在潛意識中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學習好的學生特殊照顧,對學習差的學生置之不理,更為嚴重的是有些教師還制止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進行交往,試想一下,這對教師眼中“學習差”的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多么大的傷害啊。其次,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度不夠,由于農村教學設施的受限以及“小農經濟”家長的影響,在校園中出現了重視學生智力培養,而忽視小學生德育培養的片面教育現狀,再加上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淡薄,不能對存在有心理問題征兆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指導,耽誤了最佳的心理治療的時期,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方案
  1.教師合理引導學生的競爭心理
  隨著競爭在社會領域的日益普及,校園內學生間的競爭沖突也日益突現。學生干部要競選,各種活動要評比,學生間競爭劇烈,合作之念卻逐漸趨向淡薄。不少同學在學習上各自為戰,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同學“和不來”,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共處共事,甚至不愿意或不屑于與他人合作。這種心理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饋出了小學生的亞健康心理發展趨勢。因此要在班級管理中進一步加強合作教育。借助班會、主題隊會、黑板報、宣傳欄等陣地,采用主題班會、民主討論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列舉國內、國際大量的合作成功的事例以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核戰爭等需要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真誠合作才能解決的難題,向學生反復說明: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如果只知道競爭,不善于合作,注定要走向失敗,使學生明白在班級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精誠合作、互相幫助、彼此關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達成共識。其次還要注重引導,使學生從精神上產生向往,要在班級工作中注重循序漸進的引導。在主題班會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創設出一定的人際競爭沖突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不同角色的內心體驗,同時實現心理置換,真正體會正確的人際行為帶來的內心滿足與愉悅,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愉悅合作發展心態。
  2.學校建立心理教育機構,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
  首先,構建適合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心理教育機構。作為學校我們要意識到,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起到了精神寄托和價值取向引導的重要作用。因此,本人認為,需要把專業化的小學生心理教育列入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規范化運作日程中,通過建立班級化、系部化、全?;膶W生心理教育和實踐活動,使健康的心理既能為學習服務,又能有助與小學生健康發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以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為契機,加強對小學生正確學習觀的疏導、和諧人際關系的理解、高尚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工作,在心理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小學生心理行為的訓練上,通過讓小學生邊參與邊學習的方式,矯正不正確的心理觀念。同時,心理實踐活動的開展還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待心理問題的適應能力,還能達到對于一些心理障礙進行自我診斷和自我調整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還需要具備一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指導者”,也就是說,學校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對全校教師進行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指導培訓,讓教師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有章可循。
  3.家長撐起孩子家庭心理教育的保護傘
  家庭是小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因此,家庭心理教育也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觀念比較傳統,對孩子的心理教育的認知度還不夠高,基于此,本人建議,通過開家長會,對學生家長開展相應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工作,以提高小學生來自家庭心理教育的科學化指導。此外,家長還更懂得從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主動參加一些關于孩子心理教育的培訓工作,以便達到正確教育孩子的目標。
  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不能給孩子施加過高的學習壓力,不能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眼里除了學習就沒有自己的位置存在,更不能讓家庭關系成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障礙。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心理障礙時,要及時地查找“病癥”的根源,將“病癥”消除在萌芽狀態。此外,家長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要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4.社會要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文化
  良好的農村社會文化引領的是一種全局化價值觀的潮流,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家長提高自身素養,而且為孩子們提供了成長的精神土壤,也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體結構中的奠基性工程。例如,對農村中的黑網吧取締,也是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教師、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協作。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育人思維觀念,合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心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信念;在學校管理上,要建立切合實際的心理教育機構,落實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發展上,要營造一種良好的農村社會文化風尚。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每個小學生都能獲得健康快樂的成長,都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棟梁。
  
  參考文獻
  [1]曹陽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和諧發展[J].人民教育,1996,(9).
  [2]王暉.淺談基礎教育中的心理素質教育[J].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1).
  (責任編輯 文 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410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