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教學改革,敢問路在何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一些舊的教學模式阻礙著作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是語文教師應該探討的問題。結合實踐,探析作文教學改革策略,以期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習作教學;改革;發表;松綁;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89-02
傳統的習作教學,師生都是牢騷滿腹。學生辛辛苦苦完成習作,卻只有老師這唯一的讀者,還高高在上、眼光挑剔,總能找出這樣、那樣一大堆毛病。這樣的結果,學生哪里會高興?老師呢,批閱作文時伏案低首、費盡心血,可到了學生那,瞄一眼分數,就塞入桌洞,一腔熱血碰到千年冰霜,心里又怎能不苦?
習作教學,需要改革,但路在何方?
一、變“生寫師批”為“師生共賞”,讓孩子找到寫作真諦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一書中,提出了“言語生命動力學”的主張。他認為,表達和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是人的一種生命需求。寫作,不過是表達的高級形式而已。
從這個角度說,只要教師領著孩子們把寫作融入班級生活,讓它成為表現自我的生命必需,他們自然會愛上寫作,樂于評論。
首先,寫作內容要來自生活,來自孩子的自我需求。筆者的班級,要求學生周一到周五挑選印象深刻的人與事記錄進素材本,周日自由完成一篇習作。
其次,習作完成后,除了交給老師,還要發到班級習作專用博客上。我們的博客,刊登班級優秀習作,首頁一側是所有孩子的博客鏈接。我們還有專用于上傳學生習作的微信群。這樣,班里每個學生既是作者,也是最積極的讀者,更是熱心腸的評論者。
寫的是班級生活,主人公又都是熟悉的伙伴,內容自然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逐漸的,班級博客與微信群成了孩子們流連忘返的地方。一篇好作文發出來,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成為討論的熱點,作文后面也就有了幾十條留言和上百的點贊。
這給了作者無限的滿足感與榮耀感,激發了他們繼續寫作的激情。當然,如果習作中有什么問題,小讀者們也會一陣炮轟,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不管是表揚,還是挑刺,都讓作者受益頗深。
過去,學生寫作,老師批閱;現在,學生寫作,大家共賞。一個小小的形式變化,卻帶來了習作面貌的巨大改變:
一是孩子們對寫作的本質,有了更深的理解。寫作,不僅僅是老師布置的任務,更是表達自我的重要途徑,是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習作中,你可以發泄怒火,表達感激,釋放激情。這樣,你的快樂無限放大,煩惱也被切割分散。二是孩子們的讀者意識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起來。他們知道自己的作文是給別人看的,不管是選材、結構,還是語言、修辭,都要替讀者著想。所以,習作中沒人說假話,他們知道,一旦發在網上,班里幾十雙眼睛在審閱,謊言會被戳得體無完膚。即使是駁斥別人的文章,也都會注意語氣和用詞,他們懂得,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別人,謾罵和攻擊,無法到達彼岸。
二、變“捆綁”為“松綁”,點燃孩子的寫作熱情
讓孩子們愛上寫作,首先要“松綁”。
傳統的習作要求,在孩子身上捆了多少鎖鏈呀:寫作題材必須有一定意義;開頭要點題,結尾要扣題;文章結尾應該提升總結等等。帶著鎖鏈跳舞,誰能快樂呢?現在到了解放孩子,讓他們自由舞動的時候了。
我們指導孩子們觀察周圍的世界,寫感興趣的人與事,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否有意義、有價值。我們希望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不拘形式地寫自己心里的話。
我們鼓勵學生勇敢地寫真話,抒真情。不能怕得罪同學不寫這個,怕老師不喜歡不寫那個。這樣做,教師本身得有寬闊的心胸,允許學生說真實的,但你不喜歡聽的話,萬不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板著臉訓斥。熱愛寫作的星星之火,需要的是呵護與培植,鼓勵與引領,可經不起狂風驟雨。
點燃孩子們的習作熱情,更少不了表揚和發表的推力。習作講評課是老師表揚“泛濫”的時候。
課前,教師通覽學生作文。兩個目的:一是“尋寶”。找出作文中閃光的地方,不管是用詞的精妙、標點的準確,還是寫法的靈動、構思的用心,一一標注。二是挑刺。錯字現場訂正,有毛病的地方畫橫線,簡寫批語,指導修改。
課堂上,教師要領著孩子們欣賞習作中的亮點。表揚的目的有二:一是讓被表揚者臉上有光,他們的寫作之火就會燃燒得更旺;二是使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能學到一手。
發表,可以給作者帶來無窮的寫作動力。教師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發表”的機會。講評課表揚,算是課上“發表”;優秀習作,我們會在教室外墻張貼,算是全校“發表”;我們還挑選優秀習作投寄少兒報刊,讓十多個孩子拿到了稿費和樣刊,那是真正的發表。
三、變“簡單機械”為“多元綜合”,開展扎實有效的寫作訓練
與騎車、下棋、滑冰等一樣,寫作也是一項技能。既然是技能,它的培養當然少不了訓練。但是,與其他技能相比,寫作內涵更復雜,兼有技術與藝術的雙重屬性,如果像學騎車那樣只簡單機械地重復訓練,肯定無法實現寫作素養的全面提升。所以,寫作訓練必須是多元的,綜合的。這樣的訓練該怎么開展呢?
(一)把握訓練時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作文中出現問題,學生抓耳撓腮,不知怎么解決,此時進行寫作訓練,就像饑餓萬分遇到美食,學起來才會如饑似渴。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寫作訓練,一般不在寫前下功夫,重點放在寫后的講評。寫前的訓練,會束縛孩子們的手腳,往往指導出一大批“長相類似”的習作。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創造力、靈動性,不見蹤影。有的教師擔心,寫前不指導,習作中肯定問題一大堆,那該怎么辦?我們認為,有缺陷的真實,比虛假的完美要好上一萬倍。暴露了問題,教師認真研讀學生作品,才能找出共性的毛病,摸準最近發展區,抓住精準的訓練點。
(二)選準訓練載體
寫作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知曉寫作知識,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但是,如果單純講這些,課堂會枯燥無味。其實,寫作知識和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藏在有趣的書籍、伙伴的作品、好看的電影等媒介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為寫作訓練找到合適的載體。這樣,習作訓練才會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而不是干干巴巴,讓人瞌睡。
最好的載體,是經典童書。作家們用兒童的語言,講述他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和學生一起研讀它,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很多寫作小秘密。
同伴的優秀作品,作為訓練載體也有獨特的價值。一是生活在同一個教室里,習作中的故事大家都是見證者,更容易引發共鳴;二是伙伴的水平往往只高一點點,孩子們稍微一跳,就能觸碰到;三是榜樣就在身邊,可以當場請教,也更易激發斗志:“他行,我也能行!”
(三)設置訓練情境
寫作訓練中的情境,就是在課堂上模擬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它打通課堂與生活的壁壘,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練習技能的舞臺。有了情境,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寫作知識,寫作技巧也與現實生活產生了有機的聯系。這樣的訓練,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可能擺脫機械重復的桎梏。
總之,跳出傳統習作教學弊端的藩籬,引入生命動力寫作的清流,我們的孩子和老師才會變“苦”為“甜”。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