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生成:讓綜合實踐活動課更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生成;有效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3-0079-02
  哲學上認為,矛盾時時存在、事事存在,在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便是這樣一種矛盾。這一矛盾如果處理得好,課堂教學將會獲得意料之外的精彩。在2018年蘇州市初教課改展示活動中,筆者教授了綜合實踐活動三年級《快遞包裝袋》一課,這是一節方法指導課,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如資料的合并、提煉、刪除以及真假資料的辨別等,但課堂上卻出現了“意外”:有十幾個學生忘記帶他們收集的資料條了。下文,筆者就結合該課中的生成進行闡述。
   1.生成給課堂意外之喜。
   當課堂中出現生成時,教師應“臨危不懼”,并給學生吃顆“定心丸”,否則課堂就會出現“冷場”或“動亂”。于是,筆者告訴學生不要著急,老師有備份,其實這個備份是學生收集的一模一樣的資料,本想丟掉,但就是這幾張“沒用的”資料條成了筆者的救命稻草。以下是學生收集的有關快遞包裝袋的資料。
   生1:快遞的包裝袋一般是用比較劣質的塑料生產的,比如回收站的塑料,顏色都比較深,一般有黑色的、綠色的、棕色的。
   生2:快遞的包裝一般都比較劣質,顏色都比較深,一般有黑色的、綠色的、棕色的。
   筆者就從這兩個資料條開始做文章,先讓學生思考這是關于快遞包裝袋的什么資料?學生立刻活躍了起來,于是筆者順勢引導,根據學生的回答圈出關鍵詞,如顏色,使學生明確這是根據包裝袋的顏色來分類的,讓學生知道這是有關快遞包裝袋種類的資料。既然這兩名學生都收集了有關快遞包裝袋種類的資料,于是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用“合并”的方法進行資料整理。接著,學生再來說說有沒有收集到有關快遞包裝袋的其他資料,通過交流,學生鞏固了資料整理的合并法。如此,第一板塊的教學就這樣完成了。如果按照原本的教學設計來進行教學,那就要讓學生交流,交流到或者教師找出相同的資料后,再由學生總結出合并法,這樣也許會繞彎路,浪費時間。而現在輕松地就完成了第一板塊的教學,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生成為教學增添亮色。
   第一板塊的教學完成后,一切都朝著預設的方向往前推進,接下來就是引導學生將收集的有關快遞包裝袋優缺點的資料通過提煉的方法整理出來。在前一階段的試教中,筆者只要求學生收集有關快遞包裝袋的資料,學生收集的資料很多,但比較籠統、雜亂。這樣的資料,一方面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另一方面學生整理起來也有難度。于是,筆者調整思路,要求學生寫出自己認為的關于快遞包裝袋最重要的1 ~ 2點信息。如此,教學就降低了難度,筆者也對這樣的情況進行了預設:如果學生只寫了一點,那就直接研究;如果學生寫了兩點,也就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教師可作適當提醒,先研究優點,再研究缺點;如果學生寫了三點,可讓學生用之前學到的方法,自己逐條研究,再歸納在相應的類別中??墒牵媱澸s不上變化,有一個學生非常認真,做個了表格,見表1。
   這樣的資料超出了教師的預設。于是筆者讓學生先觀察這名學生收集的是有關快遞包裝袋的什么資料?學生說完后,教師啟發:對快遞包裝袋的“顏色”“材料”“厚度”這3項內容,大家看看怎樣處理,是不是可以歸納在一起?還有優點和缺點可以各分一類。就這樣,學生把該表格中的資料一分為三,一項是“屬性”包括顏色、材料和厚度,一項是優點,還有一項是缺點。然后教師順勢用剪刀剪下相應的內容,并把它們貼在相應的欄目中,就這樣一引導、一分類、一動手,學生鞏固了在第一板塊中學到的合并法。最后,教師又和學生一起用提煉法歸納了快遞包裝袋的優點和缺點,順利地完成了第二板塊的學習。面對充滿變數的課堂,教師要保持開放、接納、平等的心態,并做出機智的判斷,從而將教學引向更深入,為課堂增添一抹亮色。
   3.生成使學生視野開闊。
   第三板塊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用刪除的方法來整理有關快遞包裝袋的多余資料或無關的資料。根據設想,該板塊的教學比較輕松,就在筆者覺得要圓滿完成本次教學任務時,一張意想不到的資料條出現在了投影儀上,如下:
  原材料的定量從每平方米250克、300克降低到不低于200克,降幅超過20%。
   該生覺得自己收集的資料是有用的,是符合要求的。作為教師,筆者首先要確認資料是否有用,是否符合要求,要不要刪除?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其次,學生對于“定量”一詞不是很清楚,且對于筆者來說也比較陌生。于是,筆者讓學生討論,綜合學生的說法和自己的理解,給學生大致講解一下。然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課后再去查找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對于這樣的生成,我們不能寄希望于學生的課后學習,而應先作初步解釋,然后讓學生去查資料,驗證教師的解釋是否正確。學生調查研究后,發現定量一詞的內涵包含很多方面,如減量化、綠色化和可循環,這樣就又形成了一個可供研究的小課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將愈加彰顯,學生質疑、反駁、爭論、合作的機會會越來越多,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善用生成、巧用生成、活用生成,從而讓教學更精彩,學生更受益。
 ?。ㄗ髡邌挝唬航K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