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注問題、駕馭問題、讓課堂更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科學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如果小學科學課堂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教學是以完成課堂任務為己任,對學生一些觀察現象中發現的問題置之不理,就會使科學課堂教學變得機械化和公式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提倡生成”“期待問題”,同時應能夠“關注問題”“駕馭問題”,讓問題帶動學生動手動腦、積極思考。
  一、善于提問,樹立學習自信
  很多時候學生的提問會打斷你的課堂,影響你的思路,甚至影響課堂的教學進度。但我們要明白學生問題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他們對一些科學現象的觀察結果。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經做過這樣的對比: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時,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這種差距?楊振寧認為:主要是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而中國學生在這方面則稍遜一籌;其根源就在于中國的學校教育注重解答問題,而不重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
  那怎樣才能更好的生成出問題,和諧課堂呢?如在教學《螞蟻》一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尋找,一起捕捉,一起觀察,結果學生提出了許多我沒有想到的而且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螞蟻相互之間是如何找招呼的?為什么螞蟻碰到食物一般都要拖回去吃?螞蟻有沒有長牙齒?螞蟻有幾只腳?有一個學生的螞蟻只有五只腳,他就提出了螞蟻的腳斷掉之后能不能重新長出來這樣的一個問題,螞蟻的家一般在哪里?它是怎樣去認回家的路的?我作為其中一組的成員和學生一起觀察,一起探究。課堂上經常出現一個學生提完問題后引起哄堂大笑,這時老師應該注意保護好該生的自尊心,而通過對該學生的問題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對課堂加以引導。學生更應該不怕的是他自己,只有學生不怕了,學生才會站起來提出他們腦中一直盤旋著的問題。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活躍,學生有了自信,問題才會接踵而至。
  二、關注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一位老師在教《植物的果實》一課之前叫學生準備一些“果實”,其中一學生帶來了胡蘿卜。于是“胡蘿卜是不是果實”成為了學生學習矛盾的中心,這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最高的狀態,急切地想證明自己心中的猜測。但是這位老師似乎沒有思想準備,只好先“下令”先不討論這個問題。這可想而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了重挫。
  現在《科學》是站在《自然》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但這胡蘿卜的問題并沒有棄我們而去。如果今天的我們來上《植物的果實》這一課應該怎樣進行課堂教學呢?用活問題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思路!學生這時候的認知矛盾通過這個問題展現在我們面前,那我們應該把“胡蘿卜是果實嗎?”作為他們認識深化的“概念箭”的起點,引導學生研討收集事實,通過整理收集到的實事和互相討論,得到新的認知,只有這樣才是按照孩子們的思路進行教學,才能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探究中進行了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訓練。
  三、開放問題,拓展學生思維
  在教學《研究指紋》一課,剛剛歸納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相同的”的結論,學生問題就來了?!半p胞胎的指紋會是一樣的嗎?”“我和爸媽的指紋會不會也是一樣的???別人都說我跟我爸長得很像?!眱缮奶釂柺沁@堂課的閃光點,學生對書本上的話、老師的話提出了質疑,有一種求實的科學態度。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怎么辦?“這兩位同學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非常不錯,課后老師建議找一對雙胞胎來進行研究,并且你跟你爸媽的指紋進行對比看看是不是相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指紋能幫助我們做什么?這樣做,教師可以擺脫尷尬的困境,教學也可以順利進行??晌覀儾荒芎鲆?,兩生不僅僅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也提出了全班同學的問題。我們要開展的工作不僅是叫提問者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在共鳴的基礎上,發動全班學生進行探究。
  有些老師經常提起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好,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像旁觀者等等。這并不是沒有道理可循的,首先很可能是教師沒有以學生的思路作為教學的思路,再就是學生缺乏興趣,但還有一點就是老師忽視了學生。這種現象是最常見的,比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學生的問題有時并不代表大家的問題。這時學生的反映可想而知,毫無興致,要改善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問題拋還給學生,把它作為開放性全員問題進行解決,不僅僅是教師和一個學生的“拋接球”。同時教師還要盡量的做好學生的共鳴工作,只要學生認定了我也有類似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會大幅度的提高。
  四、解決問題,激勵學生思考
  問題提出后,就需要我們組織學生動手去解決。動手動腦,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指導策略。動手動腦的活動特別強調的是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用腦子去領悟科學。
  我們在教學過程會有這樣的疑問: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這并不是杞人憂天的問題,而是真實的存在的。很多學生玩的很開心,但問他這堂課你到底學到了哪些知識的時候,他們的答案往往會讓你泄氣。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是動手了,但他們動腦了嗎?以一問題的探究過程為例:當一個問題提出的時候,作為科學老師我們首先要對這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它的探究的可行性,再發動學生一起設計探究方案,在根據方案進行探究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動手,同時教師要進一步指導學生通過動腦來對一些現象進行觀察并對其進行記錄,再通過整理把結論告訴大家,同時提出自己在觀察中的一些新的發現和新的問題。只有這樣頭腦并用才會形成一種探究的良性循環,不斷的激勵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究去建構自己原有的知識,形成新的認知。
  “機遇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我們應該注重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我們的科學課更多的呈現出一種開放與生成。教師應該能及時“抓彩”,隨機應變,在課堂中我們應該“提倡生成”“期待問題”,同時應能夠“關注問題”“駕馭問題”,讓問題帶動學生動手動腦、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7
  2.《“問題解決”讓科學思維照亮校園》.《中國教育報》.2016年2月20日第6版
  3.《小學各科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5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