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護理中護理流程管理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血液透析護理中護理流程管理的應用分析。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透析科的工作資料,設為對照組,回顧性分析該組內出現的護理風險和原因。另選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的工作資料,設為觀察組,結合回顧性分析結果擬定護理流程管理措施并推行。對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患者滿意度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透析護理中,多種因素可能導致護理風險,通過有效的護理流程管理可降低各類風險發生率,應予以重視和推廣。
【關鍵詞】
血液透析;護理流程;凝血障礙;院內感染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主要用于急性、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療,利用設備代替腎臟履行功能,緩解病情。透析過程中,多需要將患者血液引至體外,因此面臨凝血、感染等多種風險,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研究指出護理流程管理有助于降低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發生率,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透析科的工作資料,設為對照組。另選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的工作資料,設為觀察組。對照組選取500例透析患者,其中男性291例,女性209例;急性腎衰透析122例,慢性腎衰透析378例;年齡27~71歲,平均(52.2±1.7)歲。選取該組護理人員20例,均為女性;護齡1~10年,平均(4.3±0.6)年;年齡22~37歲,平均(28.6±2.1)歲。觀察組選取500例透析患者,其中男性294例,女性206例;急性腎衰透析127例,慢性腎衰透析373例;年齡26~73歲,平均(52.4±1.6)歲。選取該組護理人員20例,均為女性;護齡1~11年,平均(4.4±0.5)年;年齡21~38歲,平均(28.5±2.3)歲。兩組患者和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次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護理人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調取對照組資料做回顧性分析,了解護理風險發生率和原因,擬定護理流程管理三條措施,即流程規范化、加強人員培育、重視實時監測。
1)流程規范化。將血液透析各項工作進行分解,明確所有環節和步驟,并做好責任分配。各類儀器安排專人管理,包括監測儀、呼吸機、透析機等。護理工作各個環節,生成規范化的制度,尤其是各環節的操作、重點問題等,要求生成簡潔工作記錄,并以回顧性分析結果為參考進行針對性強化。如透析過程中存在凝血異常風險,要求在患者透析前了解其凝血功能指標,準備肝素等藥物進行應對,避免問題發生和惡化[1]。
2)加強人員培育。對透析科工作人員進行分組,采用品管圈模式,每周進行一次小組會議,總結工作得失,進行理論知識宣講,重點為透析過程中的護理風險預防,由組長對其余人員進行教導[2]。如護理人員無法有效地進行病情觀察,不能準確尋找穿刺位置,可通過影像資料進行教育,告知護理人員尋找合適的外周靜脈,提升其專業能力。此外,進行護理工作制度的安排,完善輪班制度,確保床護比不低于1∶7。
3)重視實時監測。本院將患者分為三個級別,即重度、中度和輕度,分別擬定護理流程方案。以急性腎衰為主訴疾病入院、生命體征指標不穩定的患者,為重度患者,安排具有5年以上護齡的人員實時進行監測。以急性腎衰為主訴疾病入院,但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患者,為中度患者,由護齡為3~5年的護士和家屬共同進行監測。以慢性衰竭為主訴疾病入院,生命體征較為穩定的患者,為輕度患者,由普通護士和家屬進行監測。分級式的實時監測,可保證人員配備的合理性,提升護理效果、規避風險[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患者滿意度。護理風險包括凝血、出血、栓塞、感染等?;颊邼M意度以百分制問卷進行調查,得分超過75分為滿意,得分在50~75分(含50和75分)之間,為一般,得分低于50分,為不滿意,以滿意和一般構成總滿意數,以總滿意例數/患者總數×100%表達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風險發生率
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目前主要的急慢性腎衰竭代替療法,雖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腎臟功能衰竭的問題,但可以替代腎臟作用,實現血液代謝廢物、多余水分的濾除,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平衡[4]。此前學者研究發現,血液透析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凝血、出血、堵塞以及感染等風險,各類風險發生率為5%~10%[5],與本院回顧性分析結果類似(8.20%)。有效的護理過程管理可應對了上述問題。因護理工作牽涉到多個環節,要求做好流程規范化。分析表明,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護理風險與護理人員專業性不足存在關聯,因此應擬定人員培育計劃作為應對措施。血液透析過程中可出現的風險因患者而異,部分患者因有機磷中毒等急性疾病入院,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血壓降低、心率異常下降等嚴重問題,借助分級護理流程管理,不同患者的護理需要得到滿足。在上述措施的作用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降低至1.80%,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護理中,多種因素可能導致護理風險,通過有效的護理流程管理可降低各類風險發生率,應予以重視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文英.血液透析護理中護理流程管理的應用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12):114-115.
[2] 李菲.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細節護理干預對其療效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4):156.
[3] 陳淑娟.優質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維護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8,31(23):185-186.
[4] 張芳,屈偉嬌,陳青.細節管理在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2):143-144.
[5] 鄒秋艷.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護理中細節管理的應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8):151-1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