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綜合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制約著我國農業發展,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诖?,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成因、來源、特性、污染現狀、危害。同時,根據可持續循環農業發展要求,提出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特點;現狀;危害;綜合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X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0-116-3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化學肥料、農獸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劑、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等激素)、聚乙烯材料(地膜、大棚塑料用品、防蟲網、遮陽網、種植袋、水果套袋、快遞包裝材料和快餐外賣餐盒)、農業廢棄物(作物秸稈、肥料、農獸藥包裝材料等)以及農村生活垃圾、廢水,畜禽、水產養殖無序排放污水、廢物,農田周邊工業“三廢”,自然災害、外來野生生物等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1]。農業生產活動造成農村環境、農用地土壤、環境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影響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嚴重的地區已經間接影響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危害牲畜健康。鑒于此,我國需要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新要求,確保1.2億hm2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建設美麗鄉村環境。而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1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特點
  我國地域廣闊,農業生產活動范圍廣,加之農業面源污染涉及種養殖業種類多、數量大,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比較隨機,沒有規律性。受各地區土壤性質、降雨、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有機、無機污染物存在于土壤、水體中,隱蔽性強,量化監測比較困難,控制難度大等,給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帶來了難度。
  2 農業面源污染危害
  基于農業面源污染的特點,加之相關制度不完善、人們環保意識不強,生產活動導致環境污染逐年加重,對農用地土壤、江河湖泊地表水、地下水、農村環境、農產品質量產生危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2.1 對農用耕地土壤的危害
  農戶種植過程中過量、頻繁地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以及作物秸稈、肥料、農藥包裝瓶(袋)等農業廢棄物和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糞便等污染物進入土壤,導致以前未被污染的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土壤有害物質殘留量超標。例如,導致土壤板結、透氣性降低,有機質含量降低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質量下降。
  2.2 對水體環境的危害
  水體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三廢”、畜禽水產養殖、生活污水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水體造成污染。農業生產導致水體污染的主要表現如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及水體富營養化;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殘留部分隨雨水滲透地下,嚴重污染地下水;田間地頭堆放的畜禽糞便、農業化學投入品、農業廢棄物、廢棄作物秸稈會隨雨水進入水體,當水體中的氮磷鉀及有害生物超過水體容納能力,便會導致水體自我凈化能力減弱。經過多年對多處封閉水域進行環境監測發現,當水質達到地表水四類水質時,即總氮濃度高于1.5 mg/L、氨氮濃度超過1.5 mg/L、化學需氧量高于30.0 mg/L、總磷濃度高于0.3 mg/L時,藻類會大量繁殖。一旦水體發生富營養化,藻類生物大量繁殖,水體透明度降低,會影響水下生物光合作用。當水中溶氧量低于3 mg/L時,水生生物因缺氧開始死亡。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魚蝦水生動物減少,造成藻類雜草瘋長,廢物浮渣腐化,使水體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2.3 對環境空氣的危害
  有機磷、有機氯、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與化肥的過量使用造成大氣污染。比如,農業生產過程中噴灑農藥、施用化肥時,由于風速、風向、人為因素等的影響,其有效利用率不到30%。空氣中殘留的部分農藥屬于持久性有機物,難揮發、難分解,因而會加重大氣污染。
  2.4 對農村人居環境的影響
  農業生產對農村人居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畜禽糞便、生產投入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工業“三廢”等帶來的污染。近年來,隨著快遞業的快速發展,過度包裝材料也對農村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這些污染物不僅影響居民生產生活,而且影響村民身心健康。
  3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形成因素與污染現狀
  3.1 化肥污染
  近年來,我國農業部門嚴格控制化學肥料的使用,但我國化肥使用年限長、基數大,每年產量和使用量都非常大,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3。我國很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種植技術落后,只是表面撒施,不經過耕作,使得氮肥大部分揮發,其他肥料隨雨水流失,利用率很低。我國化學肥料平均施用量遠超發達國家安全上限。大量施用氮、磷、鉀、普鈣及復合肥料對農用地土壤、水環境和環境空氣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調查表明,我國肥料綜合利用率約為50%。氮磷肥的利用率為30%~60%,鉀肥利用率更低,僅為10%~20%。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部分化肥隨雨水、農用灌溉水和地表徑流進入農田周邊江河湖泊,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長期不科學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結構變差,土壤通透性減小、肥力下降,導致農產品減產及質量下降。
  3.2 農藥污染
  目前,我國農藥年產原藥量290萬t左右,施用折百量在30萬t左右,總量占世界的1/7。雖然自2014年以來農用原藥產量、施用量在逐年減小,但我國單位面積使用量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據對農藥生產、銷售、使用情況的分析發現,當前農藥施用品種多、亂、雜,有40多大類幾百個品種,目前很多被禁用的農藥(如百草枯水劑、久效磷、甲胺磷)依然在使用,劇毒、高毒農藥附著在作物、土壤和分散在大氣中。殘留的農藥通過土壤被作物吸收,導致農產品殘留的農藥進入人體富集,對人體器官造成損害,誘發基因突變,導致產生癌癥、畸形,嚴重影響了老百姓身心健康。   3.3 以聚乙烯為原料的塑料投入品帶來的污染
  我國農膜塑料制品生產、使用總量和農膜覆蓋面積均高居世界第一,塑料農膜的使用量不斷增加,農膜污染已成為農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國家組織的地膜殘留污染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t,很多地區農用地土壤農膜殘留率達42%。過多不易降解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影響土壤結構,降低耕地質量,污染土壤環境,影響播種、施肥、出苗,造成農作物減產20%~30%;牲畜誤食,危害牲畜健康。
  3.4 養殖業糞便造成污染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養殖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畜禽養殖業及水產養殖得到充分發展。但畜禽糞便及清理圈舍的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重頭戲。畜禽、水產養殖業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低,養殖場未批先建,環評不符合要求,畜禽糞便不經任何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部分帶病畜禽糞便中攜帶病毒、寄生蟲、病源微生物及氮磷鉀大量營養元素等進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地表水被污染。另外,牲畜圈舍周邊臭氣危害人畜健康,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各種飼料、獸藥、微量元素添加劑以及水產養殖中大量使用的餌料、魚藥是造成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
  3.5 農業廢棄物污
  我國每年有近10億t農作物秸稈,由于各種原因綜合利用率不到80%,遠達不到國家標準。老百姓為了方便種植,將大部分秸稈進行焚燒還田,焚燒過后粉塵隨風飄揚,產生的有毒煙霧破壞大氣環境,危害人畜健康且浪費資源。比如,我國南方地區種植甘蔗、玉米、水稻和油菜等作物,秸稈產量大,部分地區就地焚燒或拋棄于田間地頭,污染農村環境。
  3.6 生活垃圾、生活廢水及工業“三廢”污染
  我國的生活和工業垃圾、污水、廢水數量巨大,由于農村地區公共環境衛生設施嚴重不足,部分公民缺乏環保意識,很多地區呈現出有新村無新貌現象,特別是塑料袋、農藥化肥包裝物、腐爛蔬菜水果、病死家禽牲畜等有害垃圾隨意堆放,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許多企業不按照環評要求建設,不愿意購買及安裝環保設施,在產品加工過程中將產生的工業“三廢”未經國家排放達標就直接排放,工業廢水、廢渣中的持久性有機物以及重金屬如鎘、鉛、銅、碲、鋅、鎳、錳和汞等對水體、耕地土壤及環境空氣污染嚴重。
  4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措施
  4.1 對民眾加強宣傳和教育,營造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社會氛圍
  對民眾加強宣傳和教育,讓民眾了解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來源和危害,認識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村貌、鞏固農業發展成果、完成“十三五”規劃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電視農業頻道、農業報紙報刊、環境保護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手冊、微博、微信等媒體的作用,還可以采取如在村委會、黨員活動室、村民活動中心大門、墻面掛圖、繪畫、設置展板等群眾易接受的宣傳方式來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宣傳。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普及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提高公眾的認知度、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4.2 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與監測體系
  國務院組織生態環保、農業等相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出臺《農業環境保護條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根據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國家、省、市成立環保督察組每季度或半年進行農業生態環保監督執法,加大財政投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格化監測點位。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及欠發達地區農業環境監測站和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檢驗資質認定,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4.3 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4.3.1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控制面源污染。農業科技專家要因地制宜,利用雜交、遺傳、基因改造等手段培育高產、抗病、抗倒、株矮和固氮的作物,減少化肥、農藥、生物調節劑的使用量。利用好田間地頭周邊的處理池,農作物秸稈、腐爛的蔬菜和水果等農業廢棄物通過處理池堆肥發酵處理,為農業生產提供腐殖土,從而保持生態圈物質的良性循環。
  4.3.2 控制農藥及獸藥使用,綜合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在作物種植方面,選用抗病蟲性強的作物進行種植,利用耕作、套種防蟲作物等農業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低毒除草劑防治雜草危害;也可以通過嫁接、輪作,應用防蟲網、光、電、微波和生物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來實現防蟲除草;按質量要求控制農藥用量及施用次數。
  4.3.3 加強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減輕環境污染。積極開展“秸稈五料化”處理,如養殖草食性畜禽的地區可把秸稈制成畜禽飼料來提高秸稈利用率,秸稈原料可以制成工藝品、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利用秸稈發酵制成畜禽飼料或者新能源沼氣,秸稈粉碎種植木耳、香菇等。禁止無序焚燒,通過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方法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通過集約、循環、高效、充分利用秸稈資源來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可再生資源,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4.3.4 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學習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先進的種植和管理經驗,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發展投入少、污染小、高成效、專業化的農業,推出現代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模式,通過改進種植及育種技術等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4.4 推進畜禽水產養殖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數量
  一方面,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實行人居住場所和畜禽養殖分離,在離住戶300~500 m處建設標準化養殖場。依據環境容量及承載能力,科學布局養殖規模,發展食草性畜禽生態養殖;加大青飼料種植力度,減少飼料、動物激素的使用量;對大型養殖場開展環境影響評價,配套環保設施,對養殖場進行管網改造,使雨水、生產生活污水和糞便固液分離,循環處理利用養殖糞便,有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   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水產健康養殖方式及種養殖循環模式,探索“稻田養魚、蝦”“畜禽—沼—果(菜)”等新型種養殖模式,提高資源合理化利用率。根據不同品種魚蝦水產品特性合理調整養殖布局,科學確定養殖數量,優化養殖結構;加強江河湖泊網箱養殖監管,減少養殖投入品對水體的污染。
  4.5 防治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一是嚴格控制工業和城市垃圾向農村轉移。禁止工業“三廢”中有毒有害物質向農村轉移,減少快遞過度包裝,使用可回收、易降解餐盒。防止快遞包裝材料及大量餐盒廢料向農村轉移,從源頭把控,防止農產品產地污染加重。
  二是加快田間地頭農業投入廢棄物收集處理池的建設,收集化肥、除草劑、殺蟲劑、殘留地膜等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定期進行收集、清運,減少這些白色垃圾帶來的田園污染。另外,還需建設農業生產廢棄物發酵處理池,以農田面積和種植作物種類為依據,每1.33~2.00 hm2建設一個發酵池,用于收集、堆漚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如剩余的農作物秸稈、蔬菜水果殘體、雜草綠肥,經發酵后作為有機肥還田,提高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2]。
  三是建設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利用設施。以農戶比較密集的村、組為建設單元,實行雨污分離,每戶建設污水管網,連接分戶或集中聯戶生活污水處理利用池,對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同時,定期對農村污水中的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葉綠素、有機物、重金屬、大腸桿菌和菌落總數等進行監測,處理后達到標準的生活污水用于農田灌溉或者用于水產養殖,實現廢水循環利用。
  四是以自然村、小組為單元,以就地就近收集、集中處理為原則處理農村垃圾。加強宣傳,制定村規明約,逐步規范村民生活行為,改變以往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分類收集有機、無機垃圾,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配備戶用垃圾分類收集桶或建設垃圾收集池,實現有機、無機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五是推進實施農村改水、改廁、改廚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開展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完善農村飲水水質衛生監測網絡,對交通便利的地區按季度對農村集中飲水開展水質衛生監測,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和衛生防病效果;推廣農村廁所改造,普及現代化廁所;硬化廚房地面,合理布局爐灶,完善綜合配套設施,配置儲水箱、增壓泵,建設廚房下水道,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
  參考文獻
  [1]李偉華,袁仲,張慎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控制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784-10786.
  [2]李占超,潘小新.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措施[J].吉林農業,2014(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1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