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問,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有效的數學課堂必定離不開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有效地追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深層次思考,也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從而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效、更精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追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一個值得廣大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從小學數學課堂追問的有效性出發,從導入新課等六個方面探究實施有效追問的策略。
[關鍵詞]追問;有效;精彩;策略
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必定離不開提問,“善教者,必善問”。為了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答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再一次或多次追問。所謂追問,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情況,繼續提出新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有效的追問可以再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層次探究,也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從而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效、更精彩。
一、在導入新課前追問,激發探究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活動的導入處提出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思考。精彩的追問能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和延續。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角的度量”中的教學片段為例:
師:這是我們學過的哪個游戲?
生:“憤怒的小鳥”。
師:如果你來玩游戲,你會選什么彈弓?理由是什么?
生:我會選2號彈弓,因為1號太大了,3號太小了。
師:太大太小指的是什么的大???
生:角的大小。
師:關于角你都知道什么?
生:一個頂點,兩條邊。
師:剛才大家選擇彈弓都選擇2號彈弓,如果現在工匠師要設計2號彈弓,你會告訴他什么數據?
生:我會告訴他角的度數。
師:度量角的度數應該選什么工具?
生:量角器。
師:有疑問的學習才是有思考有深度的學習,關于量角器你們都有哪些疑問?
……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問題這一載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導入處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通過一個提問、多個追問,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始終處于思考的狀態,從而學會層層深入地思考問題,鍛煉思維的活躍性。
二、在理解粗淺時追問,提升思考深度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很難一下子就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也無法快速地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便一些學生的想法較為深刻,但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也無法進行深入全面的表述。這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發揮追問的功效,借助有效追問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教學片段為例:
師:恭喜你們組很快就算出長方形的面積,說說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我們是用擺面積單位的方法算面積的,一行擺了5個,有這樣的4行,一共有20個面積單位,所以面積是20平方厘米。
師:能不能用盡可能少的面積單位拼擺和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生:我們的方法與他們稍有不同,我們發現只要在長和寬上各擺一行就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師:為什么這樣擺就能算出它們的面積?
生:長邊擺5個就表示一行5個,寬邊擺4個就表示有這樣的4行,4個5就是20個面積單位,面積就是20平方厘米。
師:這樣擺有什么好處呢?
生:能夠用更少的面積單位、更快地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師:這種方法是不是適用于所有的長方形呢?如果行,那我們今后就揣著面積單位到處去測量面積,比如足球場的面積。
生:我覺得這樣太麻煩了。只要知道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積是多少了。
師:行嗎?為什么?小組商量一下。
眾生:行。
生: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幾厘米,就是表示一行可以擺幾個小正方形、擺了幾行,所以,用長乘寬就能得出面積單位的個數,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
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教師的一步步追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斷深入,而且展現出不同層次的思維狀態,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也有較深的了解。
三、在認知沖突發生時追問,深化認知水平
當教學內容表面看起來有矛盾、有沖突,或者學生對問題有矛盾、有爭議時,也是知識展開、能力培養的重要契機。教師可以通過有效追問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自我糾正認知中存在的爭議和矛盾。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找次品”時,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把物品分3份很容易找到次品,也有的學生嘗試從8、10中找次品的方法,發現把物品分兩份也很容易找出次品,雙方對此爭執不下。這時教師圍繞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把次品平均分成兩份,每次最少會排除幾個正品,剩下幾個次品?平均分成3份呢?把學生爭論的焦點以“探究問題”的方式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反復驗證得出結論。
四、在發生錯誤時追問,培養反思能力
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水平也參差不齊,在課堂上出現差錯是難免的。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或把答案直接告知,那就是“錯上加錯”。面對錯誤,應當抓住時機展開追問,找出錯誤產生的原因,并組織學生反思交流,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例如,“果園里有桃樹和梨樹,其中梨樹有190 棵,比桃樹的2倍還多50棵,桃樹一共有多少棵 ?”在解答該題時學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190-50)÷2、(190+50)÷2、 190×2+50 。面對這些方法,我沒有立即進行評價,而是再次提出問題:“哪種方法得出的是正確結果呢?請用合適的方法來闡述列式的理由。”這就將問題又丟給了學生。于是有的學生開始畫線段圖,有的展開理論分析,大家通過一番討論得到正確答案。我繼續追問:“要使 (190+50)÷2 和 190×2+50這兩種方法正確,應該怎樣改編?”一石激起千層浪 ,學生馬上投入新的思考之中,并且在改編的基礎上對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了辨析。
五、在意外生成時追問,激活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智慧火花碰撞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意外發生。然而,有些教師僅僅把它視作“節外生枝”,要么熟視無睹,要么草率了斷,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了,想象力被禁錮了。教師應該大膽打破預設的框架,積極回應學生的意外回答,以睿智的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一個任意四邊形,由四人合作研究:怎樣才能一眼就看出四邊形的內角和?預設有以下幾種方法:量角法;拼角法;分三角形的方法。當一位同學匯報完后,我提出疑問:“明明只有4個角,怎么就變成6個角呢?”學生回答說:“四邊形有兩個內角各分成兩個角,所以4個角就變成六個角,這六個角的度數和就是四邊形的內角和?!痹捯魟偮?,就有一個男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分法,我把四邊形分成了四個三角形,內角和也是360度?!痹撋幕卮鸪龊醮蠹业念A料,我敏銳捕捉這個意外生成,進一步追問:“一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四個三角形內角和不就是720度?為什么還是360度呢?”追問之下,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在交流中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三角形有三個角,4個三角形有12個角,其中有四個角不是四邊形的內角,而是多余的角,這四個角的和正好是360度,減去后四邊形的內角和還是360度。
課堂是動態的、靈性的,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外生成往往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也是張揚學生個性、深化學生思維的最佳時機。在本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意外生成,及時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
總之,數學課堂上的有效追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從而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許華鋒.把握追問時機,構建有效課堂[J].教學與管理, 2012,(8).
[2]金喜平. 注重預設,關注生成[J].電子制作, 2014,(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8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