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對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在治療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首次發病時對其神經功能所產生的影響,為求在臨床上應用何種方法有效治療超早期腦梗死尋求最佳途徑。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91例急性腦梗死首次發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抽選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46例)和對照組(45例)。實驗組患者行阿替普酶治療,對照組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7、14 d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神經預后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1、7、14 d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1、7、14 d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預后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預后不良率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超早期腦梗死患者而言,使用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溶栓進行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但也均有可能發生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十分注意;與尿激酶溶栓相比,阿替普酶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所產生的影響較小,因此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超早期腦梗死;阿普替酶;尿激酶溶栓;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5(a)-0084-04
Influence of Alteplase an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ltra-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Pei-cai RAO Jun-ping LIAO Wei-fe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 Yuedong Hospital,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5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lteplase an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uper-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t the first onset, and to find the best way to effectively treat super-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clinic. Methods A total of 91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March 2018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6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5 cases) by selec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lteplas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 NIHSS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1,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adverse reactions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NIHSS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ate of good prognos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rate of poor prognosi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ultra-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use of Alteplase an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has a good effect, but there are also possible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 use of Alteplase has less impact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therefore, it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Key words] Ultra-early cerebral infar; Aplitase; Urokinase Thrombolysis; Neurological function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及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許多人產生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再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腦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是日益增加[1]。在腦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腦血管病所占的比例超過80%,已在醫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也嚴重影響了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生活,給其家人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2]。目前,臨床上用于溶栓治療的藥物主要是尿激酶溶栓和阿替普酶,其中阿替普酶是國際公認的合理有效的溶栓藥物,而尿激酶也在我國得以證實其有效性[3]。對于兩種溶栓藥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在臨床治療中該如何選取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預后,是當前醫學界所重點關注的研究課題?;诖?,本研究通過探討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溶栓在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時的效果以及其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旨在找出更適合的臨床治療藥物以及方法,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1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以抽選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46例)和對照組(45例)。實驗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46~68歲,平均(57.11±1.72)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5例,既往心房纖顫10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22例;年齡46~70歲,平均(57.42±2.0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4例,糖尿病13例,既往心房纖顫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以及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納入研究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首次發病,年齡為18~90歲,且在發病4 h內入院接受治療,經各項檢查確認為急性腦梗死;②在入院后對其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得分均≥4分;③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接受溶栓治療,并簽署同意書,納入研究的患者在意識上無明顯障礙。排除標準:近期內進行過大型手術或遭受過嚴重創傷的患者;經期、妊娠期的女性患者。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腦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納入研究的91例患者所進行的分組具有均衡性,在此方面不具有顯著差異。
1.3治療方法
首先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和記錄,包括有關神經系統的各項檢查以及患者的用藥情況。了解患者的發病時間,應用NIHSS評分表對患者入院后接受治療以前的神經功能情況進行測量并記錄。實驗組患者給予德國進口的阿替普酶(國藥準字 S20110052)注射,劑量為0.9 mg/kg,最高注射劑量不得超過90 mg,將其加入100 ml的生理鹽水中,根據說明書介紹按照1∶1的比例進行溶解,持續靜脈滴注1 h。對照組患者行尿激酶(南京南大藥業,國藥準字 H32023290)注射,將125萬U的尿激酶同樣加入100 ml生理鹽水當中,30 min之內完成靜脈滴注。用藥期間,要對兩組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檢測其血壓以及心率等指標,一直持續到用藥后24 h,在此期間,所有的抗凝治療也應停止。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測量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7、14 d的NIHSS評分進行比較,滿分42分,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NIHSS評價表因其可重復使用,而且具備簡單、高校等特點,所以為世界上大多數神經病學領域的研究者所廣泛采用;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出血情況以及肝功能異常等;同時對兩組患者發病后30 d進行隨訪,應用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對其神經預后效果進行評價,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為0~3分,<2分為預后良好,≥2分為預后不良。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1、7、14 d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1、7、14 d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發病后30 d改良Rankin表評分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發病后30 d進行隨訪,實驗組的預后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預后不良率則相對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神經病學的不斷發展,通過對溶栓藥物的研究,證明早期溶栓治療對于小面積梗死和畸形的患者是非常有效的,特別是對于神經系統功能中度或重度不全的患者[4-6]。目前,我國在臨床上已有較多的藥物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多項研究顯示,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對改善患者精神損害癥狀以及患者的預后都是十分安全有效的[7]。阿普替酶作為纖溶酶的活化劑,可促進纖維蛋白降解及血栓的溶解。同時臨床研究顯示,阿普替酶所具有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對于抑制血栓的再生和促進栓塞血管的再通都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8]。尿激酶溶栓是一種從健康人體尿液中提取出來的蛋白水解酶,通過激活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加速溶栓,但尿激酶本身無法與纖維蛋白進行結合[9]。 關于兩種藥物的應用廣泛程度,目前,只有我國和日本在臨床實踐中真正使用尿激酶[10],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國內許多醫院已經參加了“九五”攻關測試,通過這一項目對尿激酶的性能以及具體使用有較為系統的了解;②與阿普替酶相比,尿激酶溶栓耗費成本低,更為易得,對于部分醫療保障系統并不發達的基層醫療機構而言,尿激酶溶栓無疑是更好的選擇[11-12]。所以,與阿普替酶相比,雖然尿激酶溶栓不是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的理想溶栓藥物,但其是一種更符合我國國情的治療方法。由于成本、推廣程度等原因,很多基層醫院可能沒有條件獲取和儲備所需的阿普替酶,因此,在嚴格篩選溶栓患者的基礎之上,合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早期進行腦梗死患者治療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并能在客觀上更有利于醫院的臨床工作[13-14]。
研究資料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溶栓進行治療對改善預后和改善生活能力無顯著差異。研究顯示,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都是相對安全有效的。但是阿普替酶或尿激酶溶栓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必須嚴格掌握溶栓藥物的禁忌證和適應證,并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發病時間,規范溶栓使用的時間,以達到更好的溶栓效果[1]。相比于其他藥物而言,上述兩種藥物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較好,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本研究將91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行不同的藥物注射治療,比較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對于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后1、7、14 d,使用阿替普酶的實驗組的NIHSS評分也均低于使用尿激酶溶栓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均有顯著改善,而且兩種藥物相比,阿普替酶對于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較小。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但兩組的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藥物的使用均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十分注重藥物的用量以及用法,并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對兩組患者發病后30 d進行隨訪,采用改良Rankin表評分記錄其神經功能情況,結果顯示,使用阿替普酶的實驗組其預后良好率顯著高于使用尿激酶溶栓的對照組,而預后不良率以及死亡率則相對較低(P<0.05),提示阿替普酶能夠更有利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恢復。
綜上所述,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都是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有效藥物,而且兩者雖然都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反應,但相對而言安全性高。兩者相比,阿替普酶對于患者的神經功能影響較小,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良好預后,因此在臨床上應該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段紅利,劉驊,張光偉.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華西醫學,2017,32(8):1255-1257.
[2]周琴,魏天星,余飛,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神經損傷及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 23(17):2438-2441.
[3]鮑宇,李國忠.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的比較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6,33(7):633-635. [4]李文山.阿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效果比較[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7):86.
[5]張月秋,李瑩.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8,20(7):80-81.
[6]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7]劉琴,周海云,方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6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4):30-31.
[8]賴舒帆,朱欽輝.高齡與非高齡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靜脈溶栓方案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16):44-47.
[9]劉冰.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48-49.
[10]金洪珍,周淑文,許丁.尿激酶與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3,5(3):304.
[11]曹恂,胡文輝,夏東,阿替普酶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12,7(10):1204-1205.
[12]王云,劉定華,吳偉.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3,39(6):1923-1925.
[13]周業旺.依達拉奉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6):986-987.
[14]朱致娟,李勤,何靜,等.尿激酶及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比效[J].中外醫學研究, 2017,15(7):107-109.
[15]周鵬.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1):42-44.
?。ㄊ崭迦掌冢?018-08-30 本文編輯:祁海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49013.htm